第1031章 修書立碑撫遠人(中)
“安答,咱們的勸降信已經(jīng)送至各部,可除了奴兒干都司附近滿涇、塔亭、罕答河、弗朵河、敷答河的赫哲部(使犬部)的一些首領表態(tài)愿意歸順外,其他的部落均未回應,你看下一步咱們該如何是好?是否尋幾個不聽話的部落動手?”布達著急地問義弟阿海。莫看他在勸降書中說得好聽,什么“不從者悉聽自便,不以為仇”,那只是說說而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日中天的大衛(wèi)國怎能允許在自己的治下有不遵王法的部落存在?即便他忍得了,雄才偉略的蓮大可汗也不能忍。
“安答,你莫要急。歸順大衛(wèi)的部落居住地離奴兒干近,他們之所以來投,并非被大衛(wèi)的仁德感化,而是畏懼我軍的兵鋒。不肯降的都是離奴兒干遠的部落,咱們只有三千五百兵馬,若是對這些遠人用兵、一個部落一個部落的討伐,難免兵力不足。我以為施威不如懷柔,須讓那些部落感受到歸順大衛(wèi)的好處才是”,阿海不慌不忙地說。
“理是這么個理,可如何才能讓那些部落感受到歸順大衛(wèi)的好處呢?有些部落的首領十分無禮,居然將我送給他們的禮物退了回來,還說什么無功不受祿,擺明了不肯歸順。真是可惡!”布達懊惱地說。
“我聽說當初清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招降赫哲族九姓四百余戶時,可是出動了大軍,還讓已經(jīng)歸順清國的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族頭人庫力甘額夫當使者方才成功。按照偽清慣例,如果稱臣,他們便須向朝廷上繳賦稅和服兵役。那些首領可不傻,為了一點禮物,代價那么大,自然不樂意”,阿海笑了笑說道:“要想讓這些人心悅誠服,便須讓他們看到好處。這些部落物資缺乏,尤其缺乏鐵器、布、糧食、茶葉等,奴兒干江對面的滿涇站原是明朝時開辟的驛站,那里的赫哲部落已經(jīng)歸順,咱們不妨在那里開辟商埠,用中原的鐵器、布、糧食、茶葉、絲綢、陶器換取當?shù)夭柯涞钠っO獲、人參等物,只允許歸順大衛(wèi)的部落來此貿(mào)易,未歸順的部落不得參與。如此,既可以從商人身上獲得商稅收入又能讓依附大衛(wèi)的部落得到好處。此外,可對已歸順的部落減稅,只征收滿清要他們繳納的實物稅的一半。雙管齊下,這些部落大多都會歸順。剩下那些冥頑不靈的,最后再動刀兵不遲”。
“哎呀,安答,這真是條妙計。我這便給滿涇站的赫哲部哈拉達阿昌阿利下令建設商埠,有此等好事,相信老家伙要高興得跳起來”,布達哈哈大笑。
“安答,我打算去一趟永寧寺”,阿海忽然說道。
“永寧寺?兵荒馬亂的,你去那鳥不生蛋的地方做甚?”布達很奇怪。
“安答,我自幼喜歡漢學,聽說永寧寺有兩座石碑,碑文寫得十分之好,想去觀摩一下”。
布達撓了撓頭,自己這義弟什么都好,就是讀書讀多了有些迂腐,破碑有什么好看的?饑不當食、寒不當衣,不過義弟既然有這愛好,也不好拒絕,微笑著說道:“我與安答一同去”。
“哎呀,安答,這可使不得,你軍務繁忙,怎可為我這點私事而勞神”,阿海慌忙說。
“你我義結(jié)安答,這兵荒馬亂的,怎可讓你獨行,便讓我護送你去”,布達執(zhí)意親自帶兵護送,令阿海感動不已。
——
奴兒干都司南部的永寧寺當初可非同小可,象征著大明朝全盛時的國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總兵周興、莊德等率軍至腦溫江(嫩江)、忽刺溫河(呼蘭河)和斡朵憐(依蘭縣城西馬大屯)一帶,始建奴兒干衛(wèi)。永樂七年(1409年),升奴兒干衛(wèi)為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駐奴兒干城(今黑龍江與亨滾河匯合處右岸的特林地方,元朝征東元帥府故地)。同時還開通東西兩條驛道,保證文書傳遞、貢賦糧餉的運送。明廷還經(jīng)常派遣欽差大臣到奴兒干地區(qū)巡視。為記念這一豐功偉績,永樂十一年(1413年)與宣德八年(1433年)明朝二次在特林地區(qū)江岸的山頂上修建永寧寺,并于石巖處立碑兩座紀之。這兩座碑一座名“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另一座名“宣德八年重建永寧寺記”,詳細記述了當時遼東以北數(shù)百個部落朝拜天朝大國的盛況,阿海喜讀史書,早就心向往之。
二人帶了百余隨從馳至永寧寺。此時已經(jīng)入夏,氣候倒還適宜,沒那么寒冷,只是殘破的寺廟千瘡百孔,冷冷清清地立在山上,好不凄涼。
布達連連搖頭,阿海卻并不介意,饒有興致地四處觀看。終于,在寺后的石巖上發(fā)現(xiàn)兩座滄桑的石碑。這一來可不得,看入了神,竟連義兄的呼喚也未聽見。
“安答~安答~安答~”布達連喚幾聲,他才察覺,不好意思地笑笑,“小弟一時沉迷,讓您見笑了”。
“安答,這兩座碑都是用女真文寫的,我是一個字也不識得。上面寫著什么?為何令你如此著迷?”布達問。“這兩座碑都是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視奴兒干都司時所立,第一座名喚永寧寺記永樂碑,我給您念念”,阿海抑揚頓挫地念了起來,“伏聞天之德高明,故能覆幬;地之德博厚,故能持載;圣人之德神圣,故能……”
布達皺緊了眉頭,忙止住他,“我是個粗人,安答不必逐字逐句念,只需告訴我這塊碑文大意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