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古代建筑
不然,按照他前世的習慣,有那么好的機會水論文,他肯定不會放過。
現在嘛。
他很好克制這種欲望。
從內心深處,蘇亦也認同宿先生的想法,論文要么不發,一發就要有目的性。不要東一個榔頭西一個榔頭,啥都想研究啥都要去涉略。以前他或許會干現在嘛,不想干了。除非那種去構建一個學術體系學術思想的論文。比如他在農業稻作遺址方面的研究,以后就不停發文章,不斷的深入。然后不斷的給自己的主張添磚加瓦,畢業的時候,還可以去學術碰瓷,去跟別人論戰。只要贏了,就是顛覆選手,完全就是靠顛覆前輩的觀點上位。
不過這樣作,要不了幾年,他就變成一個學閥。
既然不干這樣的事情,短時間內,蘇亦只能克制自己發文章的沖動。
主要是他前世讀研的時候,研究的是公共考古,這方向太虛。弄不出啥東西,后面轉入民族考古的坑,博士論文還沒有弄出來,就回到現在了。
所以前世讀了那么多年的想法,蘇亦連自己的學術主張都沒有。完全就是一個萬精油選手。現在,如非必要,他也沒有啥好寫的。讀研這幾年,除非佛教考古方向的文章,其他方向的。蘇亦覺得自己盡量不去碰觸。
或者說,等他闖入偌大名頭以后再說。
現在嘛。
不著急。
按照張愛玲的說法,出名要趁早的話,蘇亦這個年齡段已經夠早了。
再早就沒有必要了。
就這樣,蘇亦也開始上宿白先生的第一節課了。
不過不是宿先生講述的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而是古代建筑。
五十年代的時候,北大考古專業聘請梁思成先生過來講述古代建筑。
然而,當時梁思成先生社會活動太多,本人太忙。并沒有來北大講多少節課,大部分的情況都是由宿白先生在代課。
所以,從五十年代開始北大古代建造的課堂都是由宿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