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年的北大教育
在1972年那個特殊的時期,大學教育的錄取方式悄然發生了變革,采用推薦制。這種全新的模式已然推行了數年之久,給當時的教育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改變。
這是一種全新模式,中國的科考是自隋朝開創科舉考試制度以來,歷經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考試制度不斷演進完善,并逐漸發展至巔峰狀態。
在漫長的歲月里,考試多數情況下一直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而備受推崇,其公正性與權威性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認可。
然而當推薦錄取方式取代傳統考試成為主流后,這對于整個教育體系,無異于經歷了一次大地震般的顛覆。對于這樣的轉變,很多人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一件極好的事,因為它打破了舊有考試制度存在的局限性和教育資源好地區的隱晦壟斷。
為更多的底層但不擅長應試的學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防止整個社會被和平演變,防止城市教育的過度集中,人才補充全來自教育地區,擴充了底層人民對于政策的話語權。
這對于那些一生都未曾觸及過深奧學識的人們而言,簡直就是天賜良機,也是百年難遇的絕佳契機!眾多人士在接受完相關學習后返回故鄉,也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材。無論是對其自身亦或是整個家族來講,這樣的機會無疑都實現了階級的巨大跨越。
如果未能有如此寶貴的機遇,許多人終其一生恐怕都難以邁入頂尖高校那道大門。正因為有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們才得以踏入各大高校的殿堂,并在此接受高等教育。
同時這事同樣是一件糟糕透頂的壞事。畢竟考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選拔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取消之后整個教育層是斷的,高技術和高智商的人是沒有得到利用的,而且推薦信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就像“人是鐵飯是鋼”里面的人物丁秋楠,窮其一生恐怕都無法得。
另一方面,這些學員在獲薦進入大學深造之前,絕大多數都出身于工人、農民或士兵等群體,他們所受的文化教育相當有限,整體文化程度偏低。
而且當時招生的條件也算不上嚴苛,對于他們的文化水平要求僅僅停留在初中層次就行。
所以一般基礎性的知識他們還能夠掌握,但一旦涉及到更為高深復雜、需要深入鉆研探討的學問時,想要傳承下去就變得異常艱難了,大學老師也不敢教學生聽不懂的知識,這就是個死循環,學習進度跟不上。
后世的現代大學學制一般是四年,這個時候工農兵的學制與現在的學制有所區別,工農兵學制一般是在兩到三年,學習完了就回到自己原先的崗位或者地方,還有一部分被被重新分配,大大提高了底民眾占據管理者的比例。
盡管中國歷代的考試錄取方式一直在不斷地調整和變化,但像這般徹底摒棄考試的情況卻是破天荒頭一遭。
具許大茂所知,這些工農兵學員,在這十年時間,不管是升職加薪還是社會各個階層都特別喜歡,也提供了很多便利,很多人都是重要崗位。
但在這十年結束之后,這些人身上有這層身份的,基本都不再被重視,或者被放到閑職上,工作中的特意或者無意的排擠將伴隨他們一聲。有過學生兵經歷的人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