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所以這個時候,阿難尊者他希望佛陀的慈悲哀憫啊,希望再一次開顯圓滿的法音,來拔除我心中的疑根,使令我在生死流轉當中,回歸于無上的菩提道路。
這段話的重點在于: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前面是因為道理的問題,他道理沒有清楚,但這個時候道理全部清楚了,他知道說這個生滅心是不好的,是生死的根本;不生滅心是好的,是涅槃功德的根本。他這個道理完全清楚了。但是他怎么樣呢?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積迷已久啊。跟妄想在一起太久了。
阿難尊者在經文上說:佛陀啊,我從出家的時候就是用攀緣心,攀緣您相好才出家的。你看有些人他學佛是唱爐香贊,很高興才出家的啊。那也是攀緣爐香贊的音聲才感動的嘛。我出家以后,我吃飯睡覺、做早晚課都是用攀緣心啊,那您突然告訴我說,這個攀緣心不是我的真心,我怎么能夠承當呢?所以這個已經不是道理的問題,他道理雖懂,但是他沒辦法直下承當,這個是怎么樣?疑根猶在。
我們跟攀緣心的歷史,那追溯到無量劫前,看每一次的生命都是靠它來生活。每一次得果報都是靠內心的感受,靠內心的想像來引導我們。我們這件事該做,那件事不該做,用什么標準來判斷呢?我們一般不依止真理的,而是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跟了這么久,你要我放棄感受、放棄妄想真的做不到。這個是阿難尊者的心態,就是徒獲此心─我知道真如本性如此的好,但是我實在是不敢承當啊!
這是十番顯見最后面的關卡,看佛陀怎么去破他,怎么開導他?
己二、開示(分二:庚一、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庚二、廣歷諸法分別以示可還。)
庚一、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
首先佛陀在整個六塵當中的所緣境,先選用音聲,然后再廣歷其它的五塵。這六塵有:色聲香味觸法,但是我們對音聲的感受是特別強烈的,所以先用明顯的音聲,來發明這個妄想是沒有真實體性的。它只就是在耳根跟音聲碰撞的當下,才暫時的顯現,等到根、塵分離以后就消失了,它是離塵無體的。我們看經文:
離塵無體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假設能夠分別我聲音的,這就是你的心。這當然是攀緣心,我們內心跟音聲接觸產生一個感受、產生一個妄想,我們感覺到它是如此的實在,我們就認為這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就跟著它走。佛陀說:好!沒關系,你一定要這樣做,那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它真的是你的本來面目,是你的主人翁,這個地方有個條件: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它既然是你的主人翁,它就應該永遠的陪伴著你才對,它就應該當音聲消失的時候,必須繼續留下來才對。
我們現在一直在找主人翁,菩薩云何應住?如果我們認為說,妄想跟感受是如此的真實,那它就應該永遠陪伴在你身邊才對啊。音聲來的時候,把它帶過來;音聲走的時候,它應該留下來才對,事實上是不然嘛。你看我們今天:有時候很歡喜,因為別人贊嘆我們。那我們這種歡喜的心,是別人音聲的刺激,我們產生歡喜。你說這個心應不應該安住?當然不能安住嘛!因為這贊嘆的音聲消失了,別人一毀謗我們,我們歡喜的心,馬上失掉,痛苦的感受馬上生起。所以你看我們老是跟著別人的舌頭轉,別人的舌頭一轉,我們的心就跟著轉,那怎么是你真實的心性呢?
真實的心性它的條件——必須永遠對你不離不舍,永遠陪伴著你才對。要恒常存在,你痛苦的時候它也在,你快樂的時候它也在,這才叫真實嘛。
但事實上,我們的感受跟想法是這樣嗎?看佛陀怎么解釋:
以喻發明
譬 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