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為新學院造勢
而俠氣關,多指先秦的四大刺客,如聶政和荊軻,在士人眼中認為都是些上不得臺面的手段,士人多是持蔑視態度,成就有限。
孫奇逢說的“自得”出自孟子,“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孫奇逢認為“自得”才能把握和體會到孔孟的真意,深造“自得”的內圣境界,自然不會有門戶之見。
這種“自得”不是被動的,而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內在修養論。
當然這只是孫奇逢儒家思想的一種理想狀態。
朱由崧說道,“誠如先生方才所言,我朝官吏,多是知德而不懷德,請教先生教朕,當如何施政方以改觀?”
孫奇逢說道,“君王當仁與法一,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過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亂天下,不容小過則無全人。”
“朝廷立法不可不嚴,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嚴則不足以禁天下之惡,不恕則不足以通天下之情。”
朱由崧扶掌而笑,“大善,孫先生此言如金石。”
孫奇逢說以德列官,官員們要修心養德,這還不夠,還要和法制相結合。
孫奇逢能說出這番話,可見不是那種腐儒,而是更注重經世致用,治國不就是要“內圣外王”么。
古代君王施政,很多時候就是靠忠義道德來維持等級秩序。
但是上層階級比之普通人,擁有太多特權,如果光靠道忠義德維持是不行的。
治理一個國家,需要的是儒皮法骨,要道德與法治并用,加強監察制度,才能防止以權亂法的現象。
但孫奇逢提出的這些都是理論層面,要如何去執行,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要搞清楚一點的是,孫奇逢只是思想家,并不是政治家,他連官都沒有做過。
孫奇逢的這些理論,如果讓他去實施,恐怕是很難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