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農稅改革
因為糧食要運輸?shù)匠⒅付ǖ牡胤剑渲羞\輸成本的損耗也需要納稅人出,這叫火耗,大概加稅額的百分之七。
另一類是役,就是按照每戶的壯年勞動力(丁數(shù))的數(shù)量,需要定期為官府干活。
地方官吏就是利用名目繁多的役賦來盤剝百姓。
役分很多種,很多還是由地方官府去實施攤派,比如各種物資征用,以及解運糧米等短期差役。
比如均徭,這是一種全年額定的勞役;如驛傳,專門維護驛站,為驛站提供服務;還有民壯,就是服軍役。
有的地方百姓服役,把幫官老爺抬轎子都算進去了,難怪大明文官愛坐轎子,大明百姓還要服役抬官老爺,簡直就是離譜。
如果不愿去干這些活,也可以交錢來代替。
絕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服役,而是選擇交錢,所以后來役也被分攤進田畝中,作為稅收征繳。
以上這些稅賦,基本上只是大明穩(wěn)定時期百姓要承擔的稅賦。
明朝中后期時,藩王、官員、士紳的數(shù)量都增加了數(shù)倍,這些人享有優(yōu)免權,加上天災人禍,朝廷的開銷增大,而大明的稅收200多年都不變,那點稅已經根本就不夠用。
于是除了以上的稅收后,還有攤派加征,比如崇禎時期的三餉:邊餉、新餉、練餉。
免稅特權的人多了數(shù)倍,而土地稅賦只有那么多,這些稅收全壓在了普通百姓身上。
而且地方官吏借助攤派,巧立名目,脅迫百姓增派勞役,百姓也不能說什么,官吏正好可以趁機更加肆無忌憚的盤剝百姓。
因為“三餉”大大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負擔,造成農民起義越剿越多。
崇禎想搞錢,從那些普通百姓伸手,這怎么能行呢。
朱由崧可不會走崇禎的那種套路子,那是找死的行為,他學不來漢武帝對付士紳的那一套,但是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去改革稅制。
朱由崧以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的基礎上,去完善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