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能說動明朝那么多大儒加入教會,無疑是抓住了他們的弱點。 那些大儒基本上不缺錢,物質上條件非常富裕,開始追求精神層面上的東西。 大明出了一個心學大師王明陽,講究知行合一,但是因為種種社會環境的原因,大明文化開始進入一個瓶頸。 明朝推崇朱程理學,人被視為天地萬物中最崇高的存在,人的行為應與天的意志相符,從而實現人與天的和諧。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人們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修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以確保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 名家大儒一通嘴炮說教,一些原本有抱負,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年輕讀書人,學了朱程理學,頓時就激情滿滿,開始要實行自己的抱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但是受大明的社會環境制約,又很難做點實事,讓剛剛進入社會和官場的讀書人被一頓毒打,頓時就對自己一生所學產生了迷茫。 由是出現大量心口不一的官場偽君子。 文人沒有物質條件上的追求,政治上的抱負難以實現,精神層面又空虛迷茫。 正因為如此,才會讓西洋教義在明末大行其道,那么多官員都入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