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喬遷
其實如果王揚不是穿越的人,這個疑點早該發現。之前想辦法還高利貸時,王揚問黑漢一萬錢的價值,黑漢說過一句話——“把我賣了也不值萬錢!”
當時王揚便隱隱覺得別扭,可那時全部心思正用在如何賺錢上,又一想可能人口市價便是如此,黑漢一個大老粗,行情興許就不如小女孩兒值錢。便沒有深思。
現在這么一看,自已還錢杜三爺都不想要,只想帶走阿五,這不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嗎!
杜三爺想干什么?
為什么是阿五?
對了,阿五呢?
今天搬家,就屬小阿五最高興。整個下午她都幫忙搬東西,來來回回,跑進跑出不知多少趟,怎么剛才出門時沒見到她?
王揚頓時有種不好的預感,叫道:“快調頭!回好井巷!”
———————
注:①不要以現代的貨幣體系類比古代。覺得庾黔婁送的禮物價值才六千,好像不怎么多一樣。其實六千比不少百姓的全部家產還要多?!赌淆R書·顧憲之傳》記永明六年之事:“山陰一縣,課戶二萬,其民資不滿三千者,殆將居半?!?br/>
《魏書·安定王休傳》說“丁不十錢之費”,意思就是打一份工日薪不到十文;這個和《魏書·薛虎子傳》記載的士兵薪資能對上,里面說士兵年薪“資糧之絹,人十二匹”,就是一個月一匹絹,南北朝絹布也屬于貨幣之列,絹一匹在當時的均價大概三百錢(南朝《南齊書·王敬則傳》:“今機杼勤苦,匹裁三百”;北朝《魏書·食貨志》:“絹匹止錢二百,而私市者猶三百。”則南北相差不大),那就是一個月三百,百姓日薪是十文,那一個月也是三百。這大概是底層百姓的一個普遍收入標準。
所以庾黔婁送二十匹絹已經說明他很看重王揚了。梁武帝覺得陸倕的文章寫得好,賞絹也不過是三十匹。(《梁書·陸倕傳》:“昔虞丘辨物,邯鄲獻賦,賞以金帛,前史美談,可賜絹三十匹?!保┊斎唬挝牡圪p賜的大手筆不能比。(《南史·徐豁傳》:元嘉初,為始興太守,表陳三事,文帝嘉之。賜絹二百匹,谷一千斛)
至于當時的人口價雖然根據年齡、出身、體貌以及販賣的具體情形不同,價格有所浮動。但一般都在數千的范疇。比如作者說里的引的史料,那個叫“綠草”的婢女賣了七千。再比如《梁書·劉峻傳》:“峻年八歲,為人所掠至中山,中山富人劉實憫峻,以束帛贖之?!辈@里指的就是當時通用的貨幣“絹”,“束帛”是十匹絹。
(凡物十曰束,計帛曰端,束帛就是十端,兩端為一匹,按照鄭玄等古人的注,很容易把束帛理解成五匹,但其實南北朝時通行的文例是把束等同于十匹。這個如果佐證起來就太冗長了,僅舉一例言之?!赌淆R書·王敬則傳》:“永初中,官布一匹,直錢一千,而民間所輸,聽為九百。漸及元嘉,物價轉賤,私貨則束直六千?!比绻俏迤?,那“束直六千”,一匹就是一千二,不符合“物價轉賤”的描述,只有把束理解成十匹,那一匹是六百,這才順理成章)
所以那個中山富人贖八歲小男孩兒用了十匹絹,按照均價三百算的話,也就三千錢。這算是人口價中比較低的一例。不過這換算的是均價,當時絹價高于均價也說不定。
②有一種說法是宋之前貴族都不吃豬肉,因為沒有閹割的技術,導致豬肉味酸。這又是一則歷史謠言。早在商代,先民就已經學會給豬去勢了,并且依據是否閹割,在甲骨文中“豕”字的字形上做出區分。對于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參考聞一多先生的《釋為釋豕》。
實物中西周晉侯墓里出土了一個“斷尾豬”的青銅像(現藏山西省博),斷尾是古代去勢技術中的重要部分。北魏的《齊民要術》有云:“其子三日便掐尾,六十日后犍。”
“犍”就是閹割的意思。之所以要斷尾,是因為“三日掐尾,則不畏風。凡犍豬死者,皆尾風所致耳。犍不截尾,則前大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