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和議交鋒亦堪豪(下)
“泱泱大國,當識禮數。朝鮮、琉球皆是貴國藩屬,我大衛卻是貴國友邦。讓吾等列于琉球使臣之后,無禮之極!落的并不是大衛的臉面,而是貴國皇帝的臉面!”左射斗憤而抗議?!按耸麓_實是禮部疏忽了”,麻勒吉抱歉地一笑,又面露苦色,“可朝鮮、琉球的使臣已依序成班,總不能讓他們出去。還請左公體諒禮官的不易,多多擔待”。
“此言差矣!此事涉及我大衛之體面,可不是能夠擔待的”,汪蛟怒道:“爾國皇帝若不尊重我大衛,吾等只能離去!”
麻勒吉眼珠轉動,陪起笑臉,“尊使息怒,丹墀之下已經成班,實在不好安排,要不您說該怎么辦?”
“好辦!”左射斗冷笑,“既然丹墀之下不好安排,那便‘升納陛’”。
普通的臺階叫階,帝王宮殿的臺階叫陛。“天子之陛九級”,皇室宮殿的臺階,九階為一組,殿前的臺階用朱砂涂成紅色,叫做丹墀。太和殿前的丹墀轉圈九層,以示九重之天。平時大臣都是站在陛階之下向皇帝奏事。如果有臣子立下大功,皇帝便允許他們“升階納陛”,一步步拾階而上,登堂入殿。這本是獎勵功臣的九種待遇(九賜)之一。后來,“納陛”一詞專指皇帝御座前的臺階?!吧{陛”,即指登上寶座所在臺階,與皇帝并位。這在皇權至上的年代是一種莫大的權利和榮譽。歷朝歷代,享有如此資格的往往都是聞名天下的權臣,比如王莽、曹操等。
“什么!升納陛!”大清乃天朝上國,皇帝接見外國使臣時,高高坐于殿內御座之上、俯視著臺階下的使臣,方能有天朝上國的感覺。衛使想走到臺階上來,這如何使得?此言一出,不僅麻勒吉、孫錫齡等禮官勃然變色,就連一直隱藏在殿外的三位清廷重臣遏必隆、渥赫、王崇簡也沉不住氣,忽然出現于殿中。
“大膽!納陛也是爾等能登的?當我大清侍衛的刀不利乎?”領侍衛內大臣兼議政大臣(總理鑾儀衛事)遏必隆氣得渾身發抖。御前侍衛聞言皆將刀柄抽出半截,透出寒光。
“爾國無禮在先,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左射斗、汪蛟二人卻梗著脖子,不肯屈服。
眼瞅著朝會的時辰將近,雙方卻僵持不下。直看得在場的朝鮮、琉球使臣目瞪口呆。其后,朝鮮使臣在回憶錄中寫道:“琉球使在我使之后成班,忽有儀制司官引衛使入殿,衛使自稱友邦、不列藩屬,拒絕于琉球使后成班。彼等爭執不下,殿內喧嘩,亦奇景也。忽有宦者至禮官前耳語,允其立于納陛前沿西側,爭執方止”。
朝鮮使臣所說的宦者不是別人,正是順治帝的心腹太監吳良輔。順治帝得知殿內的爭執后,并沒有動怒,只是淡淡地說了句:“衛使倒是血勇。聽說蒙古以西為尊,便讓彼等靠前些,立于納陛前沿西側吧”。雖然沒允許左射斗、汪蛟二人升納陛,卻允許他們立于朝鮮、琉球使臣之前,一直站到納陛前沿西側,既給了衛國面子,又沒失天朝體面。吳良輔奉命傳達金口玉言,算是解決了爭端。
接下來的事,便是一整套煩瑣的禮儀了,奏樂、警鞭、臚唱、行禮,等等。
終于等到接見完畢,遏必隆小心翼翼地走到順治帝面前請罪:“奴才無能,請皇上治罪”。
“罷了,區區虛禮而已,待我八旗大軍踏平拉薩之際,彼等便再不敢猖狂矣”,順治帝擺了擺手。
“皇上,奴才建議將宴請地由太和殿改為紫光閣”,遏必隆忽然冒出一句。
紫光閣在宮城外的太液池(中南海),原是座數丈高的平臺,上建黃頂小殿。明正德帝喜歡在此跑馬射箭。嘉靖年間,平臺被拆毀改建為二層樓閣,名紫光閣。嘉靖帝在此校閱禁軍弓馬。崇禎帝在此召見出征的將帥,為他們賜宴餞行。到了清朝,紫光閣變成了殿試武進士和檢閱侍衛大臣較射之所??傊@地方是演武之所,武風強悍。原本太和殿地方寬敞,宴請使團再好不過,偏要改在紫光閣,其中含義不言而喻。
“改為紫光閣?”順治帝思忖片刻,欣然笑道:“也好!朕許久未檢閱八旗較射矣,便命禁旅八旗于紫光閣前演武,以助酒興”。(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