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光刻機里的DPP方案
“目前我們的庫存勉強能夠對付一年,如果一年后還沒有完全尋找到國產替代的話,就要面臨停產,又或者冒著良率下降的風險,硬著頭皮去做。”
滬上,華芯國際。
梁老憂心忡忡道:“芯片設計不是什么大問題,玄武EDA完成度很高,但無論如何設計出來的芯片也只是個PPT,最終還是要落地的。”
目前,國內芯片供應鏈在部分領域已實現突破,但幾個關鍵環節仍依賴國外進口,尤其在高端芯片制造、核心設備和材料、特定芯片設計工具等方面存在顯著短板。
陳平江的天元資本早期投資那些國產芯片產業鏈是有效果的,但仍然不足以顛覆多年的差距。
孟老也道:“目前國內的芯片自給率差不多40%,高端芯片完全依賴進口,現在三星和臺積電已經成功量產出7納米,我們追趕的腳步一刻也不能停下,幸好14納米制造工藝突破有望,但更高的7納米就玄乎了,光刻機始終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
他話音一轉,“不過采用多重曝光技術的話,應該可以通過DUV實現7納米。”
好消息是長江存儲和長鑫存儲提前兩年布局,所以DRAM和NAND閃存芯片不再需要通過三星和海力士進口。
壞消息是射頻芯片和FPGA芯片仍然無法解決。
“射頻芯片的國產替代方案是唯捷創芯的產品,但良率是個大問題。”
FPGA芯片說白了就是邏輯芯片,翻譯過來叫做現場可編程門陣列。
FPGA廣泛應用于通信基站和工業控制領域,但國內廠商如紫光同創、安路科技等尚處于技術追趕階段,市場份額幾乎被賽靈思和英特爾壟斷。
雖然早就預料到突破的過程會非常難,但只有真正深入進去才知道有多難。
這就像是碼農寫代碼,但凡哪里寫的不對,就會導致最后程序跑不通。
半導體材料領域同樣困難重重。
12英寸硅片主要依賴日本信越化學、SUMCO等企業,國產化率不足20%。
國產替代方案是滬硅產業和中環股份。
前者在去年實現12英寸硅片小規模量產,但仍處于技術驗證和產能爬坡階段;后者在8英寸硅片領域已實現穩定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