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一場巔峰性的考古發掘
說到這里,陳文驊只能嘆息。
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都有上演,不是某一個考古人可以左右的事情。
蘇亦只好轉移話題,「咱們今天繼續開兩個探方,沒有收獲的話,只能重新換地方了。」
陳文驊說,「我們當年的發掘區域,主要是在仙人洞進入洞內的外口,面積較大,前后兩次發掘的T1、T3、T4、T5探方都在此,想要重新發掘新的區域,只能在東區了,比較靠里面,面積較小。」
蘇亦說,「先處理現在的探方,明天再看情況。」
一天就這樣過去了,沒啥收獲。
第三天,發掘小隊只能在東區開新的探方,他們很謹慎,先開一個。
而且,蘇亦開始教大家怎么試用「浮選法」發掘。
之前,他就已經跟大家科普過此種方法的原理,不需要不多贅述。
然而,大家對植物考古知識的掌握,又非常匱乏,他只好做相關介紹。
「一般來說,在考古發掘中有可能被發現和獲取的古代植物遺存共有四類,即植物遺骸、植硅石、
為您提供大神莫韃的《我在北大學考古》最快更新,!
第289章:一場巔峰性的考古發掘免費閱讀:,!
『』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孢粉和淀粉顆粒。」
「植物遺骸是指植物死后的殘留部分,如莖、葉、根、果實、種籽等都算;植硅石是植物在次過程中形成的硅化的植物細胞或者組織;孢粉是無性生殖類植物的花粉的合成;淀粉顆粒是植物細胞在生長和分化過程中以及成熟后所產生的并儲藏在植物的根塊、塊莖和種子的胚乳里的儲藏物質。」
「除了植物遺骸外,后面的三者都屬于微小物質,要用高倍顯微鏡才可以觀察到,因此,植硅石、孢粉和淀粉顆粒也被統稱為植物微小遺物;而植物遺骸體積較大,用肉眼或者放大鏡都可以觀察,再不行用低倍顯微鏡就可以觀察分析,因此也稱為植物大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