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文章發表以后,蘇亦在農業考古圈火了
蘇亦錦上添花即可。
不過多贅述。
他所以寫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致敬丁穎教授的學說觀點,并不是核心內容。
考古發現,才是這篇文章的真正核心所在。
其實,真要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的華南地區,差不多就是民國時期的“華南六省”,其中就包括“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貴州、臺灣”。
非要較真的話,79年之前,這些個地方的考古發現,其實沒有辦法支撐起稻作起源“華南說”這個說法的。
至少兩廣地區的珠江流域、兩江流域,發現的稻作遺存并不多。
在廣東,只要石峽遺址發現的稻作遺存距今近5000年,廣西方面就更加可憐,只有距今2000年左右的貴港和合浦漢墓中發現隨葬稻谷,卻從未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過栽培稻痕跡。
相比較廣西,云南的稻作遺存,就比較多了。
云南滇池池東岸遺址有發現。
云南元謀大墩子遺址有發現。
云南賓川白羊村遺址有發現。
其中年代最早的元謀大敦子遺址,發現有4000年前的稻谷遺存。
也難怪湖南農學院的柳子明先生會提出稻作起源“云貴高原說”。
然而,僅僅憑借這些東西,就想要跟距今差不多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遺址相抗衡,根本就不可能。
在稻作農業起源的研究上,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最為著名。整個70年代河姆渡的發現,可以說轟動了國內外學術界,影響力長盛不衰,一直持續到兩千年以后在國外的大多數考古學教科書中,有關稻作農業起源的篇章,仍然是以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為主要例證。
從地域分布的說法,僅僅是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作起源“長江下游說”就比“華南說”靠譜很多了。
然而,蘇亦卻是知道國內最早發現稻作遺址是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