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長春——偽滿時期的文化遺產
研討會后面的幾天,蘇亦已經不需要擔任臨時會務人員了。
一切,他不太感興趣的報告,或者說,跟他的方向差距太大的報告,都沒有怎么去聽講。
這種情況下,他沒事干就偷溜出賓館去外面閑逛。
為了方便,還特意讓吳鎮武幫忙找來一輛自行車。
中國有兩個春城,分別昆明跟長春,前者蘇亦很熟悉,后者很陌生,前世,他也沒來過長春多少次,而且,大部分來長春都是因為蹭學術會議。
跟這一次,很像。
因此,他對長春并不熟悉。
一開始,只能先了解一下南湖賓館周邊的情況。
好在隔壁就是長春郵電學院,也就是后來的吉大南湖校區,因此,這里也成為蘇亦第一站。
他在長郵,誰也不認識,但因為他胸前掛著北大的研究生的徽章,門衛簡單問話之后,就直接放行了。
結果,他對通信一竅不通,也看不出啥東西來,校區也沒有特色建筑,草草參觀,感受一下這個年代郵電人的精神風貌,就開撤。
第二站,則是大佛寺。
寺廟在南湖的另一邊,走過去,還要經過南湖大橋,大橋最早叫垂虹橋,建于30年代,后來被燒掉年代末繼續重建,是一個百多米的木橋,年久失修,今年拆除就緒重建,一下子就變成長春最長的大橋。
又恰好橫穿南湖公園,經常有市民在這邊散步,蘇亦穿過去大橋的時候,看風景的人還不少,讓他忍不住駐足拍照。
在大橋逗留片刻,騎著自行車繼續往前,環湖騎行,差不多繞了大半圈,終于到了大佛寺。
大佛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原址是現在的市人民圖書館,之所以搬遷到南湖這邊,主要是35年的時候,要建“世界紅卍字會滿洲總會”,大佛寺這塊地被曰本人相中了,直接被拆掉,被迫搬遷。
這一次,大佛寺主體建筑被拆掉了,卻保留了寺廟山門、圍墻等。
結果沒建兩年,1937年的時候,日本人又打算拆遷新建的大佛寺,他們要在大佛寺的新址修建“建國忠靈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