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考古學是什么
蘇亦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你以后就會信了,不然,我怎么會在你的身邊呢。”
說著,又抽了一本《長沙發掘報告》遞給對方,“別光翻《洛陽燒溝漢墓》,這本也要看,看完了,不要忘了給我寫讀書報告。”
“啥?”張新一臉懵逼。
蘇亦理所當然的說,“為了你未來能順利考上咱們北大的研究生,我決定了從今天開始給你開小灶。”
頓時,張新感動不已。
蘇亦心中卻想,小樣的,未來,日子還長著呢。
……
俞先生的學術專著并不多,當然也不算少,只是不如宿白先生這樣高產而已。
畢竟宿先生是九十五歲的高齡離世,而俞先生享年七十,多出來二十五年的時間,如果專注學術的話,成果已經極為豐富了。
早年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長徐蘋芳先生離世的時候,宿先生就曾經有些感慨的說,“(解放后)第一批,走了三個。這三個人都沒人能頂啊!沒有人能頂得起來這三個人的工作,也沒有誰,能看見有這個可能性。沒想到,解放后還出現斷層了,看來這個斷層難補了!這三個人都是解放前的高中畢業生,高中這階段都學得比較完整,到大學來,他們的先生大多也是解放前的,不管多少,還帶了他們。解放后就沒有這個條件了,高中也不怎么上課,他們自己教的學生還可以,再往下一代就完了,所以,這就有了斷層了。這也該有斷層了……現在的教員,誰也趕不上他們三個啊!”
宿先生說的三個人是2003年辭世的俞先生、2005年辭世的鄒先生和2011辭世的徐蘋芳先生。
他們三人都是新中國考古教育培養的第一代學人中最優秀的。
了解宿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從來沒有在學術史的立場之外品論過任何人,先生評人論事都是從事業出發的。
宿先生罕見的點評三位先生。
可見對他們三人學問極為認同。
然而,那已經2011年以后說的話,舊友學生紛紛離去以后,老人也開始陷入了對往昔的懷念還有對中國考古學未來之擔憂。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以后,應該也對往事開始釋懷了,早些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也都煙消云散,都成過往云煙。
俞先生的著作不多,是說78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