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北大有個鐘亭
北大有個鐘亭。
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小的六角亭。
山上有亭,亭內有鐘,是一個銅鐘。
鐘體上部鐫有十二對蛟龍戲珠,下部則刻有波濤和旭日圖案,內部還有精美的八卦圖案。鐘上用滿漢兩種文字鑄有“大清國丙申年八月制”字樣。
據記載,這口銅鐘原系頤和園中水軍起居用膳報時所用后幾經輾轉被燕京大學購得作為校鐘使用,全校師生的起居作息均以鐘聲為準。
燕大當年還專門制定了《撞鐘法》:“每半小時撞鐘一次,自十二時半起撞一下,一時撞兩下,一時半撞三下,......四時撞八下,到四時半復撞一下。如是每四小時循環一次,每日早六時至晚十一時為撞鐘時間。”
北大遷入燕園后仍以此鐘報時,直到十年方止。
前世,北大的銅鐘不再用來報時,而每當新年來臨之際,人們都會前來敲響這口鐘,讓喜悅在未名湖畔久久回蕩。
不過78年的時候,鐘亭又恢復工作了。
在陳平原的《北大舊事》中,有老校友回憶北大鐘聲,說,“北大二院的退課大鐘從來不是用電機鈕去控制,而是一架高高的,古舊的朽木座子,上面懸掛著一口黑黝黝的沉沉的鐵鐘,至少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
實際上,不是北大不想用電鈴去控制,而是沒法用。
因為北大經過十年的動蕩,整個校園的電鈴都廢了,這一廢就好多年,一連兩人校長都沒有解決,直到丁石孫上臺才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
這樣一來,燕園的鐘亭就開始派上用場了。
十年時間,被停職的敲鐘老校工再次復工干活了。這位老校工燕大時代就開始負責敲鐘,只不過十年間,北大需要上課,敲鐘的校工也受到沖擊,沒活干了。
實際上,六十年代初北大就全面實行電鈴,然而,十年過后,一朝回到解放前,大量的電鈴年久失修,經常出現失靈現象,有時候,還在上課時間就叫個不聽,嚴重擾亂課堂秩序,最后校方決定停用所有電鈴。
所以,敲鐘的老校工又有活干了。
而且,這位老人也把敲鐘當成一個神圣的職業,一個六十多快七十歲的老人了,每天風雨無阻、雷打不動的堅持著日野敲鐘,所以,那身上穿一件退色藍布短襖來帶小山坡上敲鐘單薄的身影,讓人尤為印象深刻。
以及滿臉灰白的胡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