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3章:中國少年說
從1965年一直放到1975年。
其實也不干放著。
1966年的時候寶雞博物館方面還寫文章在《文物》雜志發表。
只不過它的價值,直到75年才被發現。
1975年國家要召開青銅器博覽會,這個罐子被選送到了國家博物館,嗯,也就是當年的歷博。
結果,它的價值才被發現出來。
有人說,何尊是被故宮青銅器專家馬承源鑒定出來的,也有人說是唐蘭先生鑒定出來的。
實際上,75年何尊亮相歷博之后,唐蘭、張政烺、馬承源、李學勤等學者先后對其進行了研究。
至于誰先認出來何尊。
其實,沒啥先后。
因為《文物》1976年第1期發表了唐蘭、馬承源、張政烺三位同志的考釋,闡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見解很是分歧,主要在于銘文開頭“惟王初(?)宅于成周”和結尾“惟王五祀”的考釋上。
甚至,唐蘭先生的直接用(旡可)來代替何字,直到馬承源先生才用“何”。
具體可以參閱唐蘭《(旡可)尊銘文解釋》和馬承源《何尊銘文初釋》,不過,兩人擅長的方向終究不太一樣,唐蘭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專家,而馬承源先生則是青銅器專家,然而,兩人都在研究青銅器上的銘文,有爭議也是正常的。
只不過馬承源先生晚年境遇并不好,甚至還選擇了一種極為悲壯的方式去抗爭背負的非議。
讓蘇亦這些后輩不勝唏噓。
一中的報告會終究不是專業的學術報告會,這些過于枯燥無味的學術爭論,蘇亦就不跟學生提及了。
他重點還是放在何尊上。
“何尊是被從收購站找出來的,但是,何尊最開始發現的地點并不是在廢品收購站,而是在寶雞賈村,是在1963年的時候被一個叫陳堆的村名從自己后院挖出來的,第二年的時候陳堆離鄉才把何尊交給自己的大哥陳湖,陳湖才把何尊送到廢品收購站換錢,這才被寶雞博物館的佟大放發現,最開始何尊被命名為‘饕餮紋青銅器’,直至底部銘文被發現才叫何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