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章:曹師兄
根據蘇亦的印象,石峽遺址發掘的時間跨度很大。
曲江石峽遺址發掘的全過程,從73年、75-78年和85年的幾次發掘,跨度十多年。
這種情況之下,對于發掘資料的整理和編寫發掘報告,就帶來不小的難度。
一直到14年,石峽遺址的發掘報告才正式出版。
而78年的時候,石峽遺址第二次發掘已經進入了收尾階段。
楊式挺的工作重心已經不在石峽遺址,而放在了河宕遺址的發掘上。
在蘇亦稻作起源論文完稿之后,他到省博實習的第一個田野發掘之旅就正式開始了。
沒錯,并不是蘇亦最為熟悉的石峽遺址,而是位于佛山的河宕遺址。
七十年代的省博,也就是一兩百人,主要是講解員,還有考古隊,考古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門,大概也有十幾個人,還有一個保管部、修復室。
修復室有一段時間屬于保管部管,另一段時間屬于技術部管,加上行政科,大概五個部。
嗯,其中,考古隊,也就是文物工作隊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門了。
而,工作隊又分為好幾個組。
專業上分為石器時代組、青銅時代、唐宋組和革命文物組。
而楊式挺和之前寫過相關碳化稻遺跡的莫稚都是一個組的,莫稚也是省博的老人,也是文物隊的老隊長,在省內考古系統擁有極大的影響力,不過現在快要退休了。
這樣一來,文物隊的日常工作都是楊式挺來負責。
而在文物隊中,石器時代是大組,除了楊式挺、莫稚外,還有朱非素,主要負責珠江三角洲和韶關地區的考古發掘工作。
而,吳振華老吳則屬于唐宋組。
這也是為什么他會參與西沙考古勘探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