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云但和睦
正所謂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雖然表面上尼子晴久擔任著出云、隱岐、因幡、美作、備前、備中、備后、伯耆八國守護職,但實際上他根本無法完全統御上述諸國。
除了出云、隱岐兩國是尼子家很早就壓制的領國,以及伯耆面前被尼子家靜謐之外,美作、備前兩國曾經是赤松家治下領國,守護職也長期由赤松家擔任;備后、因幡兩國曾是山名家的舊領,尼子家更是長期與但馬山名家為了爭奪因幡一國的控制權打得是不可開交;備中則是京兆細川家的舊領。
其中,尼子家多次與大內家于備中、備后兩國進行交鋒。
此時,尼子晴久對于喪失備后一國的控制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就算獲得了八國守護職,也依舊無法攻滅屢屢與尼子家作對的浦上家、三村家、草刈家、但馬山名家等敵對勢力。
為了避免毛利家在壓制備后一國大部分地區后進而開展對備中、石見等地的攻略,以及避免大內家趁機北上再度大舉攻入尼子家的根本之地出云境內,尼子晴久只得接過上杉家遞來的橄欖枝。
對于上杉家提出讓尼子家與山名家共分因幡一國的提議,尼子晴久起初是不太愿意的。
雖說因幡一國沒有可供大型船只停泊的海港,以及土地貧瘠、河流頻繁泛濫,但至少與美作、但馬、播磨、伯耆四國接壤,是兵家必爭之地。若是讓山名家再度領有因幡一國大部分地區,以山名家在因幡一國的威望,加上草刈家的從中協助,恐怕尼子家將來很難再奪取因幡一國了。
但眼下的尼子家正陷入美作、備前、備中、因幡等國的泥潭之中,根本無力騰出手來應對勢力迅速壯大的毛利家,一旦與山名家之間的和議長期僵持下去,到最后吃虧的只會是尼子家。
故而,尼子晴久在經過一番權衡后,還是同意了上杉家提出的與山名家共分因幡的提議。
與尼子晴久一樣無力進行多線作戰的山名祐豐自然是不會拒絕上杉家的提議,畢竟如今的山名家與丹后一色家需要支持橫山賴氏、奈賀山長員、鹽見利勝、和久長利、牧利明、桐村元經、夜久重綱等諸多西丹波諸將抗擊三好家的侵攻。
一旦三好家將丹波一國全境壓制了,不論是山名家還是丹后一色家,好日子都過到頭了。
所以,山名祐豐也是急于與尼子家進行停戰和睦,好騰出手來與丹后一色家一同應對三好家的西進。
至于因幡一國的勢力劃分,上杉家使者湛光風車起初是讓尼子家領有氣多郡、高草郡、八上郡、智頭郡、邑美郡五郡之地,讓山名家領有巖井郡(巖美郡)、法美郡、八頭郡三郡之地。這樣一來,兩家在因幡的疆域上相差不是特別大。
可尼子晴久對此方案并沒有接受。
在尼子晴久看來,八頭郡與美作、播磨、但馬三國以及智頭郡接壤,若是讓山名家領有,那么尼子家還能奈何得了長期盤踞在智頭郡的草刈家?
這草刈家的領地可是橫跨美作、因幡兩國,是藤原秀鄉的后裔,其家祖小山基近在獲得陸奧斯波郡的草刈鄉地頭職后,才以草刈為自己的苗字。
照理說草刈家應該不會與陸奧距離極遠的美作、因幡兩國有關系,但小山基近的曾孫草刈貞繼因追隨足利尊氏轉戰各地,最后還為足利尊氏能逃往九州而擔任殿軍,堅守在三石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