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伐倭還是滅倭
王朝更替,盛衰循環,都是有跡可循。腐敗盛行,盤剝搜刮,老百姓身陷水火,民不聊生,便是王朝末日的景象。
多則數十年,少則十數年,安南必有大亂?;蛘?,大明可以秘密插手,加快這一進程。
大舉用兵倒是不必,北鄭南阮看起來是勢均力敵的局面,這個微妙的平衡卻是最容易打破的。
只需一根稻草,可能就會引起安南形勢的改變。黃立不能預測具體的變化,但只要有變,對大明就是有利的。
最不利的就是鄭阮兩家講和,不再刀兵相見。這樣的話,就少了很多機會,興許還能茍延殘喘很長時間。
黃立和張默邊說邊處理奏疏,很快就完成了今天的工作。
天下已定,南方早已穩定,北方的恢復重建也走上正軌,對外擴張也要等到明年開春,政務工作也輕松下來。
其實,皇帝這里一直比較輕閑,內閣就處理了大部分的工作,他基本上都是同意,很少駁回。
要費腦筋處理和回復的,都是那些能直奏的文武高官的奏疏和題本。但也不多,不是重要和比較秘密的,也不會直接奏到御前。
“明年遷都,差不多能夠確定了。”黃立命宮人奉上茶水,和張默隨意地閑聊著,“朕不想行兩京制,官員太過臃腫,只設南京行轅,卿以為如何?”
兩京制度并不是明朝的首創,比如周代的鎬京與洛邑、漢代的長安與洛陽、兩宋的開封與臨安、元代的大都與上都。
但是明朝的兩京制卻有著不同之處:兩京都擁有完備的行政機構;兩京在政治上高下之別。
而其他朝代的兩京制度下,首都與陪都有明確的界定。
比如元朝時期的上都與大都。大都作為元政權的首都,統領全國軍政事務,上都則是象征意義的都城。
明朝的兩京制度下卻沒有首都與陪都的劃分,也就是說二者在名義上并沒有高下之別。
京師是首都不假,可南京也擁有一套完備的中央組織架構,只是缺一個皇帝而已。
直到明英宗即位后,才以詔書的形式確立了北京的首都地位。
北京機構的“行在”前綴取消,南京中央機構則加上“南京”前綴。比如南京的吏部,就要改成為南京吏部,因為正兒八經的吏部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