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相對的俸祿高低
王士元當然不知道,冒充他的身份,登基為圣武帝的黃立,知道他的化名,甚至知道他就在余姚。
對于這個真的三太子,黃立曾經動過殺心。但最終,他還是放下了。沒錯,一個胸無大志,只想平安活著的三太子,對他已經沒有了威脅。
而且,他認為王士元應該是個明智的家伙,不會自己作死。
平平淡淡過一生,也挺好。黃立即便有這樣的心思,肩上的重任,也使他難以輕松。
呵呵,當皇帝更好,黃立就是個虛偽的人,口是心非。
黃冊和魚鱗冊是必須要建好,且要及時更新,確保數據準確的。這就類似于后世的“大數據”,制定各項政策的依據。
只不過,太祖制定的兩冊制度,因為子孫的懶惰和懈怠,頂多到了中期,就基本上廢掉了。
更新不及時,哪里還有準確性可言?因為不準確,也方便了貪官污吏,害苦了小民百姓。
人都沒了,還要收賦稅?地都換人了,可冊上的名字還是你的。對于黑心官吏和豪紳地主來說,上下其手的操作空間太大了。
特別是其中還涉及到了徭役,官府是以人口登記的黃冊為準的,對無權無門的老百姓來說,壓在身上的負擔可能會更重。
沒有電腦,沒有網絡,信息傳輸得太慢,黃冊和魚鱗冊的更新,只能是靠人工。
但實時更新還是能做到的,比如土地易主,就要到官府登記,隨之就更改魚鱗冊;人員死亡,也要報給官府,更改戶帖和黃冊。
這樣就等于把十年一次的“大造”,分成了無數零碎的工作。本來是一個大工程,但分在十年的時間里完成,就會輕松得太多。
而地方官府每年還要公開一次黃冊和魚鱗冊的資料,士紳地主和百姓,都能憑戶帖進行查詢,以糾正錯漏和失誤。
什么事情,只要按正確的辦法堅持下去,就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把普查人口和清查土地的工作,納入到政績考核當中,由督察院監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不會再出現人亡政息的弊病。
“張居正厲害,那個考成法可以改一改,拿來就用吧!”黃立不是很確定,已經交給了機要處和督察院去研究。
都說考成法嚴苛,把官員們逼得要死。但有多少官員辭職,又讓多少人不去走科舉之路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