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平平淡淡三太子
蒙蒙的細雨象是在無盡的時間里欲罷不能,被風吹在臉上,有如絲綿。
王士元輕輕拂了拂飄落臉上的雨絲,在草棚下舉目眺望。
山野間經受了大雨的洗禮,又籠罩在如煙如霧的細雨之中。一塊塊的水田,茁壯成長的水稻,炊煙裊裊的村落房屋,有如一幅畫卷。
“豐收已成定局,老百姓應該能吃上三頓飯了。”
同僚孫欽是個年輕人,讀書不多,只是過了小學畢業,級別也比王士元低,但工作熱情很高,在其身旁發出慨嘆。
后世司空見慣的三頓飯,在古代卻是很多人的奢望。哪怕是號稱富庶的江南,也有很多百姓家是做不到的。
王士元點了點頭,淡淡地說道:“吃幾頓飯,是自家的事情。省吃儉用的,官府也不能強制不是?!?br/>
“所以呀,用這個標準來確定溫飽和小康,并不合適。王某以為,朝廷是想得簡單了。”
孫欽想了想,說道:“求治心切,可以理解。不管怎么說,光復之后老百姓的生活,確實是好了很多。至少,家家差不多都有余糧吧?”
王士元對此倒是不好再說什么,這是眼見的事實,不服不行。特別是有滿清統治時的對比,就更加明顯。
最重要的其實是人們心理狀態的變化,沒有了金錢鼠尾的屈辱,擺脫了異族統治的陰霾,就算是生活水平不變,也是不一樣的感覺。
“等雨停了,咱們也該回城交差了。”王士元有些想家了,緩緩說道:“還剩這一個村子的統計,半天時間也足夠了?!?br/>
孫欽點頭稱是,笑著說道:“王大人惦記家里,孫某卻是獨身一人。再有出外辦差的工作,讓孫某來跑就是?!?br/>
王士元呵呵一笑,說道:“只讓你受累,沒有這樣的道理。只要上官所派,王某卻也不怕辛苦?!?br/>
人口普查、土地清丈,目前是地方官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只有掌握了準確的數據,朝廷才能調整政策,制定更科學的發展策略。
大明初建時,元代的戶口、土地簙籍所存無幾,即使是保留下來的,也因人口的死亡遷徙、土地的荒蕪和產權的轉移,實際的情況和登記的戶籍不相符合。
為了有效管理戶口,掌握勞動力,保證明朝政府賦役的征收,朱元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人口的普查。
黃冊一式兩份,一份留本里存底,一份上繳至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