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待替換(八)
削平三藩
平定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23]最后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七月,吳三桂假裝請旨撤藩,康熙帝同意。[24]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云南提出反清復明,殺云南巡撫朱國治。[25]并于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丟失,一時間危在旦夕。隨后,陜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陜西、甘肅等省。
康熙帝的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敵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26]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并進擊湖南,又命安親王岳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漢將、漢兵作戰。[27]康熙十五年(1676年),陜西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先后投降。[28-29]廣東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30]陜、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吳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于八月病死。吳三桂死后,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云貴。此后,清軍先后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31]
統一臺灣
平定三藩之亂后,將臺灣納入版圖又被提上日程。早在吳三桂發動叛亂時,鄭經派人與耿精忠聯絡,派遣軍隊在福建沿海登陸,攻城略地。但耿精忠很快“反正”,鄭經孤立無援,亦遭失敗,退回臺灣。康熙十九年(1680),鄭氏政權所固守的金門、廈門被清軍收復后,再也無力反攻了。鄭經回到臺灣,不理政務,沉湎于酒色,以“嬉游為樂”。他的岳父馮錫范乘機竊取權力,主宰一切。這預示著鄭氏政權正走向衰落。[156]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臺灣內部發生政變,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位,大權實際上為馮錫范、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愿當內應。[32]福建總督姚啟圣認為是進攻臺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瑯。
但朝廷對征臺滅鄭,大臣們的意見并不一致。一部分反對動用軍隊征臺,以為剛剛平息吳三桂之亂,天下初定,不宜再開兵端;在福建的一些封疆大吏尤其反對武力統一臺灣,以水師提督萬正色反對尤力.他斷然說:“臺灣斷不可取!”還有一些認為“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有些甚至懷疑施瑯的忠誠,斷定他征臺灣,“必叛”無疑。以內閣大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圣、巡撫吳興祚為主戰代表,力主趁機攻取臺灣.永絕后患。他們力保施瑯可當大任,因為他與鄭氏有世仇,其心可保;熟悉海上情況,又有謀略,威震海上。康熙帝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終于決定下達了進軍臺灣的命令,正式任命和起用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委以全權,統率大軍取臺灣。[156]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以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后明鄭納土歸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即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并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33]
驅逐沙俄
清軍入關后,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中國領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沙俄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愛琿(今黑龍江愛輝縣)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并將黑龍江下游沙俄軍建立的據點均予焚毀,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但沙俄軍負隅頑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統彭春赴愛琿,數日攻克雅克薩城,即行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另派兵在愛琿、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屯田,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145]
中**民保衛雅克薩之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來,再次占領雅克薩城。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帝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俄將阿列克謝·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被清軍擊斃,俄軍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后,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俄軍,最后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廷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廷答應所請,準許沙俄軍殘部撤往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
雅克薩之戰結束后,雙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中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