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阿沅姐和小盼哥的一路見聞
這般思考著的人遠不止謝大將軍一個,皇后娘娘開辦的報紙和雜志,由幽州到大夏各州城都有分部。
就連普通老百姓對消息都不再閉塞,嶺南的百姓日日討論著,嶺南建了海港之后,他們會不會像幽州人一樣,每天能吃兩頓干飯,一個月吃幾回肉?
蜀中的百姓天天往官府跑,打聽生絲的價格,我們蜀中的絲綢在海外,可是最受歡迎的呢!
官府鼓勵開荒,百姓也敢放心大膽地種桑種茶,蜀中的絲綢和茶葉,是上了出口特供商品的。
也就是朝廷保護地方價格,商戶不敢隨意降價、壓貨,百姓能放心大膽地生產貨物了。
莫修謹和蔡沅回幽州的路上走的很慢,他們一路走一路看,即便是寒冬時節,往幽州的每一條大道,馬車都絡繹不絕。
商人、學子、工匠、農夫、士族,各階級的人都有,去幽州的,從幽州往家鄉趕回去過年的。
每個人雖行色匆匆,但臉上都帶著希望,是連風雪都壓制不住的希望。
不像以前,底層百姓的冬天,只有冷和餓,表情是麻木的,跟那些努力抵御嚴寒的動物沒什么區別,都在苦熬春天的到來。
而現在不同的,百姓都想趁春耕未來之前,這幾個農閑之月,多做些活計賺錢。
路上的驛站更多了,除了接待官員的,還有接待普通人的,每一家都人滿為患,已經很難看到有人露宿廟宇的情況。
莫修謹和阿沅姐每晚必在燈下寫沿途見聞,他們都是窮苦百姓出身,知道朝廷重視什么,同時朝廷又會忽略什么。
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底層百姓的心聲,所以他們要替百姓定下,情況越詳細,冬素做參考的資料越充足,就越發能因地制宜地替地方百姓想出路。
路過長安附近的州城時,讓兩人驚訝的一件事是,來時這條路還沒裝路燈的,這才小半年,回程竟然裝上了幽州一樣的路燈。
點的是海魚油,燈是訂制的琉璃燈,外面罩著鐵格子,風雪之中明亮得如同火炬。
驛卒說這是陳大人主張掛的,長安往幽州的大道邊都掛了路燈,方便貨商連夜趕路。
說是快過年的時候商貿往來頻繁,許多貨商會連夜加急地趕路,風雪天容易出事故,便修了這路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