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信任
同時,徐懷也決定撤消原有的戰兵軍鎮番號,將天雄軍、靖勝軍、龍武軍、宣武軍、驍勝軍、東川軍以及選鋒軍為主,直接以數字番號改編成步兵若干鎮、騎兵若干鎮、水師干鎮。
秦鳳行營駐以第一到第三鎮步兵、第一鎮騎兵,輔以少量的番營及諸路州府輪戍兵馬,總兵力控制在五萬人以下。
靈武行營駐以第四到第六鎮步兵,輔以少量的番營及諸路州府輪戍兵馬,總兵力控制在四萬人以下。
朔方行營駐以第七到九鎮步兵,輔以少量的征募番營、諸路州府輪戍兵馬,戰守兵控制在四萬以下。
云朔行營駐以第十到第十二鎮步兵、第二鎮騎兵,輔以少量的征募番營、諸路州府輪戍兵馬,戰守兵控制在五萬以下。
燕薊行營以主第十三、第十四鎮步兵、第三鎮騎兵,輔以少量的征募番營、諸路州府輪戍兵馬,戰守兵控制在四萬以下。
此外除了第十五到第二十二鎮步兵、第四鎮騎兵、第一到第四鎮水師的駐地以河南、淮南、荊北為主,拱衛南陽、襄陽兩大核心區、鎮懾西秦、浙西不敢有什么異動外,徐懷還決定調蘇蕈率數千步騎精銳前往貢嘎山,與趙善、呂靖、劉福金等將統領的兵馬并設步兵第二十三鎮,準備會同西燕郡國所轄的第二十四鎮軍主力,借道吐蕃高地,從南面牽制占領河湟地區的虜兵,減輕秦鳳行營西進的壓力。
而新收復地的民生休養與恢復,司空府暫定也是以渭河流域以及汾水、黃河中下游流域的治理為主。
黃河下游近兩百年來都刻意不治水利,使得河北平原長年深受水患之擾,著手治理黃河中下游流域,客觀上能促進這一地區的農耕及交通大發展。
同時輸入大量的錢糧,以工代賑,不僅能使地方民眾得到休養,也能對當地的民眾進行相應的組織、梳理,在這一個過程當中,將地方基層治理確立起來,還真正的加強民眾對中樞及司空府的認同感。
這要比單純的發放救濟,又或者單純從地方役使民力,都要好得多,見效也快。
…………
…………
雖說大越立朝一百七十年以來,在黃河下游一直都沒有實際的征募數以萬計、十數萬民夫去修筑大堤,約束其在河北平原上的流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相應的意圖或設想。
大越立朝之初,由三司修造案掌管水政,之后又獨設河渠司繼之,永熙年間設都水監治理水利,還設立疏浚黃河司等專門的機構,除了保障黃河中游河道的治理,但同時對下游的水文地理都有詳細的資源留存。
而滑州、魏州等地,位于黃河中游往下游過渡區域,其土質松軟,水患頻發,卻又因為屬于大越注定重視的重鎮藩屏之地,是必定重視水患治理的地方,朝堂也是在這些地方積累了大量的治理黃河的經驗。
汴梁淪陷后,陳居卿、王仲元等一批熟悉河務的官員成功南逃,迄今乃在中樞都水監及工部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