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車路
因此長史院遵照徐懷的指示,年前就先在泌陽與軍械監試驗場之間修了一條十數里長的試驗性砂石路,同時還督促軍械監不斷研制新的重載馬車技術,現在到了驗收前期成果的時候了。
當然,工造司與軍械監這時候敢將成果展現給徐懷看,自然是已經取得相當耀眼的成績了。
以精鐵鍛件為主的重載馬車,在結構上進一步做出改良,差速齒輪的應用,也使得重載馬車更便于駕馭,通行于砂石路,不僅將滿載行駛速度提高近三倍,還將馭車的馱馬縮減到四匹。
相比較傳統的車路系統,新的重載馬車加砂石路,一下子將通行效率提高到六到八倍,無論放到哪里,都可以說是跨越式的革新。
眾人先乘坐新式馬車,在試驗場兜了幾圈,之后又從試驗場乘車經砂石路上平穩行駛返回泌陽城。
這次乘車之輕便、舒適、快捷,令眾人嘖嘖叫絕。
以往乘坐馬車,一天之間從泌陽趕到襄陽,也不是做不到。
不過,那是完全不考慮馬車的損耗——除了沿途需要多次更換馬匹外,再精壯的漢子走這一趟,也得脫層皮。
像徐懷他們前往襄陽,也是寧可乘馬,也絕不愿坐車的。
當世坐車只適合緩行,一天行五六十里是最舒適的乘車距離。
正常來說,從泌陽乘坐馬車趕到襄陽,要分作四到五天的行程。
要是載貨,則要分作七到八天的行程——這個速度,都要比船運還慢了。
然而唐白河的水道還是淺窄了。
現在每年單上千萬件的瓷器,上億斤的鐵料(含鍛鑄件)、數百萬匹棉布,再加上茶葉、紙張、染料等大宗商貨,要經唐白河南下漢水,就已經叫此時的唐白河水道不堪重負了。
越往唐白河的上游,受到的船運限制越嚴重,秋冬季甚至會出現船運中斷。
然而司空府目前主要依托山地或丘陵地區的水力資源發展工造,工造基地必然要建造在有一定地勢落差的河流中上游地區,河運受到地形的嚴重限制。
新的、適于山地大規模商貨運輸的車路體系建設,實是京襄工造業發展突破現有瓶頸最關鍵的一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