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赴京
之前紹隆朝政事堂由六人組成:
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為左相,亦為正相,周鶴擔任。
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右相,亦為副相,原由楊茂彥兼領;此時楊茂昌下獄待審,副相與御營使兩職都空缺下來。
參知政事二人,分別有高純年與王番擔任。
地位更低一些、主要負責政事堂日常事務、相當于后世秘書長角色的尚書左右丞,分別由錢擇瑞、魏楚鈞兩人擔任。
之前除了周鶴、楊茂彥、高純年、魏楚鈞各有分掌外,就連錢擇瑞還分掌禮部,只有王番最為清閑,平時甚至都沒有進垂拱殿參與日常殿議的機會,但王番在政事堂還是有專門署理政事的公廨。
韓圭與董成趕到政事堂,才知道周鶴又重新兼領御營使;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即副相,暫時空缺,但楊茂彥之前在政事堂所負責那攤事,則主要由王番負責,兼領刑部尚書。
這也是北城將卒嘩變之后,朝堂之上最直接的變化。
韓圭與董成在王番這邊沒有坐多久,宮侍就趕過來將他們三人宣召進垂拱殿,對徐懷所奏方略進行商議。
韓圭、董成沒有參與商議的資格,到垂拱殿主要也是負責詳細解釋奏章有些沒有完全言明的細枝末節。
徐懷設想的淮西戰略,大體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京畿及附近地區的防御,除了建鄴城由建鄴府軍守御外,后續主要由牛首山義軍加強秦淮河與草汊河之間區域的防御,重新組建沿江防線。
二是合肥以東,此時尚有解忠、梁文江及楊祁業等將率右驍勝軍殘部逾一萬兵馬及左驍勝軍八千精銳,外加地方守軍近萬人,還在堅持抵擋。
徐懷主張劉衍以樞密副使的身份,前往滁州或巢縣坐鎮,統一指揮東線的右驍勝軍殘部、楊祁業部及滁、揚、秦等地召集起來的勤王兵馬,盡一切可能將虜兵的兵鋒限制在滁州以西,同時于滁揚等地,切斷長江與洪澤浦的銜接水道。
第三部分就是徐懷親自在銅陵、潛山兩地集結主力兵馬,準備先解廬江、舒城之圍,然而經舒城往北,將兵鋒插到廬州北部,對此時為虜兵所占的合肥,形成包抄之勢。
徐懷預計這個時間,雙方會在舒城以北、合肥西北方向進行總的會戰。
由于虜兵從合肥獲得大量的補給,又占領合肥這么關鍵的一座城池,歸德軍又已降虜,朝廷應該放棄堅守到汛季虜兵就會從淮西北撤的幻想。
在舒城與廬江之間,以及在廬江之北,雙方進行兩到三次大的會戰,將是不可避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