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搓紡
也許在西域毛織物的出現可能要比想象中還要早許多,畢竟從秦漢時中原與西域就已經有了很密切的交流。
卻是數百年強盛之極的黨項、契丹以及赤扈等族,卻是更為傳統的游牧民族,族眾在馬背上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居住一地的習俗。
不能將復雜笨重的紡車、織機馱在牛馬背上到處走,沒能發展出毛料織物,所得羊毛羊絨都還局限于傳統的制氈,卻也是正常的。
徐懷拿起織造院試制的這些帔子,還沒有染過色,采用不同的織法,經緯紋路有變化,也有疏有密,總體上更像是羊毛圍巾、披肩,雪白柔軟,性狀真要比質地僵硬、粗糙厚重的傳統氈毯改良太多。
“搓紡機織等事復不復雜?”徐懷欣喜的問道。
“機織卻也簡單,并不比絲棉復雜,難在搓紡上,”王萱說道,“目前京襄所能收集到的羊毛羊絨,都是短毛少絨,用不了水轉紡車,用手搖紡車加拈,也要比絲棉慢許多,總是斷茬,但這織物無論是制作御寒云肩,或制大敞、絨毯,都是極佳……”
“萬事開頭難,多費點人力能做出來,就足夠了!”徐懷高興的說道,“諸事有什么不足,可以一點點去改善,但只要當下就有用處,織造院就可以組織人手試著編織云肩、大氅、絨毯等物……”
傳統的水轉紡車因置于湍流之中,運轉極不穩定,以往主要用于麻縷的搓紡加拈,甚至都沒有辦法用于短絨頭的棉紗搓紡。
目前織造院還剛剛嘗試著將新式水輪機帶動水轉紡車用于棉紗搓紡,效果是有,但還談不上穩定。
羊毛紗線的搓紡就更為復雜,加拈時動不動就斷頭,目前只能用傳統的手搖或腳踏紡車進行搓紡。
不過,當世絕大多數的紡織品都是純手工作業,只要羊毛制品足夠優越,卻是不愁沒有銷量的——再說軍中一直都缺乏優良的御寒衣毯,羊毛制品伸手觸摸就知道要遠遠優于傳統的襖袍。
現在比較頭痛的兩點:
一是羊毛織物不同于傳統的絲帛棉麻,可以說是全新的織物,要如何進行染色需要重新摸索。
還有就是草原諸部搜集羊毛制氈,都是春夏之效趁著羊兒換毛,將自然褪落的羊毛羊絨搜集起來,這個量自然是非常有限的。
契丹殘部這次南遷,牧群損失也極其嚴重,王萱擔心就算打通邛崍山通道,契丹殘部一年也無法提供多少羊毛羊絨用于織造。
“這卻不愁,”徐懷笑著說道,“只要這事能成,羊毛羊絨不會缺的……”
他了解契丹、黨項以及吐蕃,都有牧養長絨山羊的傳統,可能以往總的牧養規模不大,但整個吐蕃高地的草場、草甸面積,要遠遠超過中原的耕地,潛力巨大,只有需求旺盛,長絨山羊繁殖起來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