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
雖說汛期還沒有完全過去,但八月過后,荊江、漢水上游地區的暴雨已非常罕見,整個荊江中游及漢水下游的水位,則逐日下降。
徐懷再次站到小雀嶺之巔:
南面的淹水大體退去,千汊浦臨近漢水的鎖龍湖水口,這時候差不多顯露出來,是一條長約七八里的天然河道。
沒有堤壩的約束,河道很淺,寬約百余丈。
鎖龍湖位于河道以東,南北寬約三四里或一兩百丈不等,東西長約十里,有如騰龍張牙舞爪。
不過,鎖龍湖與連接漢水河道的南北兩側,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水洼、水塘,猶有大量的淹水沒有完全退去——河汊河港淤堵不堪。
莊守信年紀有些大了,腿腳不利落,史軫特地將莊守信之子莊庸緊急調來漢川主持工造之事。
在王萱前期所搜集的諸多千汊浦材料基礎上,莊庸與都水司的工官、匠師又進一步推敲、研究了千汊浦的地形地貌以及漢水、荊江、天門河、涢水等河流的水文。
“……自前朝末年王氏等族于小鶴嶺以北圍垸造田以來,不是沒有民眾嘗試在小鶴嶺以南圍垸墾殖。不過,由于其地低陷,每年入汛,除天門河、涢水等河滔滔洪水從上游傾泄而來,荊江、漢水漫漲,沒有堤壩隔斷,使得前期民眾所努力圍造的垸堤動輒在洪水之中浸泡數月,風催浪激,堤毀舍崩乃慣常之事,民眾不得不棄地另尋他處生存。近一百年來,隨著荊漢不斷搬運泥沙而下,千汊浦地勢也越發淤高,據以往地方志書所記載,很多沙洲土島都近三四十年才陸續出現,甚至淹水期還能露出水面——我們這幾天開挖小鶴嶺以南的淤地找尋舊時遺跡,差不多能確認過去一百年間,小鶴嶺至鎖龍湖之間的地勢至少淤高有六尺。不過,此時漢川北部的圍垸墾殖日漸成熟,人丁也茂盛起來,漢水兩岸的民眾著手修造大堤。為了減輕汛期河水上漲對泥堤的壓力,需要下游有蓄洪穴地防止水位無限制的上漲。漢水以東的千汊浦,漢陽城以北的虎渡浦等地,則成為天然泄洪、蓄洪,降低汛季上游水位上漲的天然穴地,因此州縣也就千方百計的想著阻止后來者在這些地方圍垸造田。我們即便不需要去管漢川等地民眾的態度,但考慮到汛季復雜的水情,想在千汊浦置縣,較為妥當的辦法,就是建造疊垸,也就是用大垸圍小垸,加強對洪水的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