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
大夏新朝雅政,縣一級有經學、數學、醫學、農學。州一級,又多了個工學——其實主要教冶鐵。
在國子監一級,又多了營建等雜科。
說實話,諸科雜學在唐代就招不滿學生,考學得中的前程也一般,最多當個八九品小官,甚至一輩子當不了官。
國朝因為圣人的重視,雜學地位大大提升,但囿于傳統的力量,仍然舉步維艱。
數學人才的主要去向是各府州的坊市,給博覽會期間集中交易的商人們盤賬。
少數數學人才兼修營建,那么可為營建士,雖然很賺錢,但地位不高。
工學、醫學就不說了,專業性太強,至今沒人做到大官。
諸科雜學之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少府監王雍,但也僅此一例。
不過也別說沒改變。
比起唐代,國朝綠袍小官(六至九品)中,出身雜學的人數大增,比前唐年間多了好幾倍,大部分是農學生,這是積極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雜學出身的官員,其實并沒有功名在身,基本都是實干出身,整體水平未必多高。
有這個改變打底,下一步的改革就水到渠成了——打破習慣很重要,如果一時打不破,那就溫水煮青蛙,讓人慢慢接受事實,減少阻力。
圣人的改革,主要定在科舉上。
早在建極十三年那次科考,就已經第一次按道分取進士科名額。
同光元年,第一次參加大夏科考的云南,給了兩個進士名額,分別被段氏、高氏子弟考中。
同光四年(919)的科考,改革繼續。
按道固定名額的學科擴大到兩個:云南道將有兩個進士名額、一個農學名額。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重大的改變。
經學進士有多難考,經歷過的人都知道,競爭那叫一個慘烈,千軍萬馬走獨木橋,還需要一點運氣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