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被李靖一嚇唬,立馬絕了這方面的心思,決定一旦被問起,他就裝糊涂,反正他出身草莽,不知文人的那些事也很正常。 …………………… 李靖嚇唬了一下人,心里多少有些得意,其實這倒不是單純的唬人,也都是他的經驗之談。 當年關于論才之制的政爭波濤洶涌,激烈異常,前隋朝野內外幾乎都被卷入其中,李靖那時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怎會獨善其身? 他的老師前隋吏部尚書牛弘乃文壇大儒,是科舉制度在朝中最為堅定的支持者之一,曾幾次主持選才大典。 所以李靖自然也就成為了牛弘的追隨者。 而他們的對立面就太強大了,以高熲為首的門閥世族,連帶著太子楊勇,都是察舉制度最大的受益群體,他們自然而然的便成為了“敵人”。 最后楊勇被廢,高熲失寵,反對科舉選才,和皇帝對著干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朝中失利,可不代表他們真的敗了。 科舉制度在前隋舉步維艱,最終趨于廢止。 對于李靖本人就更為倒霉,幾十年沉于下僚,其中就有他支持科舉的一些言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