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5章 國債不等于缺錢,可控的透明度
“你們不會以為國債隨時都會發行和購買的吧?”
聽著皇帝的反問,眾人怔了怔,畢自嚴沉聲道:“陛下的意思是限制?”
“當然!”
崇禎點了點頭:“你們不要忘了,國債雖然是捆綁商人與朝廷的一種手段,但卻是要支付利息的。
就算是百分之三的利息,一年估計至少也要三五百萬兩銀子。
或者這筆銀子能用借款的利息給抵消,但實際上在整個運營的過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遠超過三五百萬兩。
第二,國債不是說想法就發的,也不是隨時都能發,隨時都能購買的,要保持國債的稀缺性,如此才能讓商人們搶購,否則只會讓國債成為一種日常商品。
諸位要記住了,國債是國家信用的證券化,不是普通商品。
正常情況下,朝廷發行的國債規模在整個生產總值的三成以內是最為安全的,但是那是財政緊張的情況下,而我們財政是比較富裕的。
以海貿的特性和我們的強大實力,至少百年內不會出現財政危機,因此控制在生產總值的一成半是最為合理的,具體的還需要測算。
如朕剛剛提到的五個檔的國債,一二三檔屬于短期國債、四擋屬于中期,五檔屬于長期國債,三者在發行國債的規模中所占的比例是二、三、五,長期國債越多越好。
這五檔的國債屬于儲蓄式國債,除了這種債券外,還有專項國債、特別國債。
專項國債就是地方官府為建設某種項目而發行的國債,例如修建官道、修建碼頭等等,但這種是需要朝廷審核和批準,朝廷發行,專項專用,以后期的盈利彌補本金和利息。
特別國債就是遇到大災時,財政危機時發行的國債,諸如如今的大旱,朝廷特別發行,籌集一千萬兩白銀用于抗災,依舊是專款專用。
前者屬于長期債券,后者屬于短中期債券。”
“陛下,國債發行的方式……就是商人們怎么購買?是先到先得,還是抽簽,又或者是其他種類?”
“先到先得!”
崇禎點了點頭:“國債的特點就是自愿性,朝廷不得強迫和攤派,愿意買就買不愿意買也不強迫,商人可以自己選擇種類和數量,
以及國債的特性就決定了商人的擔憂、觀望等等,那么自然是誰先買到就是誰的。
你們想一想,一個能夠立刻拍板決定購買的和經過反復衡量后再購買的,哪個商人會更合適一些?”
眾人眉間滿是思索之色,而后恍然大悟。
如果兩者之間比較,自然是前者最為合適的,甭管他們是基于國債的各種特權還是其他因素,但歸結起來的第一個決定性因素那就是相信朝廷。
“國債的發行由戶部和皇家銀行負責,在當天的大明日報上刊印,全國統一時間開售。
為了防止各州府印刷時提前泄露,每一次的發行都由當地錦衣衛負責印刷館的守衛和安全,一直到當天大明日報開始售賣結束。”
眾人連連點頭,表示認同。
畢自嚴又道:“陛下,中長期國債畢竟是十年以上,數以千萬計的銀子存放,如何讓購買國債的人放心,這是個問題。”
“的確是!”
崇禎眉頭也皺了起來。
國債的發行大部分是因為財政有缺口,所以才發行國債籌集資金解決難關。
但這不是唯一的。
國債不等于缺錢,這是一種與商人綁定的手段。
“首先,規則透明,無論是發行還是贖回,或是利息等等,都必須是透明的;
其次,監督權,諸如特別國債、專項國債等等,都必須向所有國債持有者公開,他們可以在特定時間內查詢國債的每一筆開支的去向。
第三,朝廷每年年初公布上一年的賦稅收入,確保賦稅收入能覆蓋發行的國債規模,如此就能讓商人們隨時都能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