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我很失望
朱厚熜無動于衷。
李青也知道這種在朱厚熜眼中威脅自身統治的事,朱厚熜是不會輕易答應的。
或許,強硬的姿態能迫使朱厚熜同意。
可結果必然是出工不出力,有人唱反調,朱厚熜必然順水推舟,導致,李青的主張早早流產。
必須要讓朱厚熜覺得這樣做,是對他好的,他才會死心塌地的去做。
李青深吸一口氣,說道:“歷來舊王朝被推翻,新王朝建立,往往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平穩期,這個時期具體體現百姓過的好了,朝廷財政收入高了,猶如嬰兒新生,哪哪都好。你可知為何?”
“兼并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朱厚熜不假思索的說。
不得不說,跟聰明人聊天就是省事。
李青點點頭,繼續道:“一個王朝之所以走到末路,皆因為兼并問題導致矛盾尖銳,百姓不得不反,不反就活不下去,元末暴政,太祖奮起反抗,也是基于此。這個兼并,不僅僅指土地兼并,其實,還有教育資源的逐漸被壟斷。當然了,這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如今,大明的百姓,已能足食,可教育資源卻并未有效得到平均分配。”李青道,“一個王朝若想存在的久,那么對各種資源的分配,越是平均,越好能長久。”
“試想一下,同樣一萬畝耕地,是一個人擁有好,還是一百個,一千個人一起擁有好?”
朱厚熜:“自然后者,不僅能提高賦稅,還能少些亂子。”
頓了下,“可這跟讀書有何關系?”
“當然有,關系很大!”李青說道,“讀書的門檻越高,參與競爭人就越少,跟一萬畝耕地,一個人擁有,還是百人、千人擁有,難道不是一個道理?”
李青舉例道:“若不對教育資源進行平均分配,百年之后科舉做官的人,只會是以下幾種人——地主,商紳,官僚子弟。”
“你可有想過,當上上下下都是這類群體,皇帝又當如何?”
“這……”
李青給出答案:“減農稅,減商稅,讓官僚子弟享受更大的福蔭,才是‘英主’所為,掌握巨大資源的他們,可以很輕松裹挾百姓,進而給皇帝施壓。屆時,只怕就不是皇權不下鄉了,而是連京師都出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