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朕要打仗
藩屬國朝貢的正向意義很大,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甚至連京師百姓,都與有榮焉。
為體現天朝上國的仁厚寬大,群臣皆上奏朱棣,回禮一定不能寒酸。
李青對這些撐面子的行為不以為然,卻也不好阻止,畢竟剛恢復建交,為了以后更好的和海外諸國交流,吃點兒虧也沒什么。
古人好名猶勝好利,朱棣也不能免俗,對幾個藩屬國的回禮相當豐厚,即便拋開物價差,也頂得上貢品的兩倍。
各國使臣喜笑顏開,再三表達謝意后才告辭離開。
李青怕這些人,以后動不動就來個朝貢,薅大明羊毛,便建議朱棣,對朝貢做出限制。
——朝貢五年一次!
群臣不允,稱:天朝上國有容乃大,不應為了利益得失,將人拒之門外,只要人來,隨時歡迎。
但群臣也不是都反對李青,比如夏原吉,他就相當支持李青。
不止是他,道衍、小胖,都力挺李青。
支持的李青的人不多,但分量極重。
朱棣好面子,卻也不是地主家的傻兒子,一番思量過后,折了個中。
——朝貢三年一次!
……
織造局、瓷窯、龍江船廠……李青都在密切關注,那股子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感覺,他有深刻體會。
不過,朝廷的開銷也確實大,花錢如流水。
夏原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屢次上奏朱棣先把修書停了,朱棣堅決不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