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寬以待人,嚴于律己
一計不成,又換一計。
既然皇帝愛民如子,不肯加征江南百姓賦稅,那不妨苦一苦朱家人。
于是乎,倡導藩王樂捐的提議,擺到了臺面上。
若是洪武朝,群臣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敢如此諫策,可時下不同,大明立國近兩百年,藩王不知傳了多少代,皇帝對藩王宗室早已沒了親情,且兩次的小宗入大宗,也在無形中促成皇帝和藩王對立的局面。
當初朱棣成功登上皇位,穩定住局勢之后的第一時間,就是完成大侄子沒完成的夙愿——削藩。
朱厚熜登上皇位之后,之所以沒有再對藩王動刀,是因為自家成祖做的很徹底了,再加上堂兄來了一手‘宗祿永額’,實在找不出合理的理由,再度削弱。
其實,在除嫡子之外,隔代遞減式繼承的制度下,如今的藩王也就那回事兒。
除了地位高,以及享受特權之外,其家資不比商會成員的大富多多少,尤其是太祖、成祖之后就藩的藩王,大多還沒有商會中的大富有錢,更別說與九大巨富相比了。
也就一些個老牌藩王富得流油。
不過,藩王宗室的數量,卻是極其可觀,除去隔代遞減繼承制度下,被淘汰成為普通百姓的朱家人,現存的藩王宗室人口也有上萬之多。
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一人樂捐一百兩銀子,就多達百萬兩,著實是筆可觀的收入。
再者,親王、郡王怎么也不能只捐一百兩不是?
群臣的這個想法極好,如此,既能彰顯皇帝陛下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的形象,還迎合了皇帝對藩王戒備的心理。
雖然皇帝也曾是藩王,可時下皇帝已然是皇帝,且也立了儲君,自然不會再與藩王共情。
朱厚熜確實沒反對這個諫策,不過,也做了限制。
親王樂捐不得高于五萬兩,郡王不得高于一萬,鎮國將軍不能高于五千,輔國將軍不得高于一千……以此類推,到了奉國中尉時,不得高于一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