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手續
“言誠,你家是在煤山公園附近呢是吧?”
看到李言誠回來了,周國濤合上手中的書,跟他聊了起來。
“對,就在煤山東胡同。”
剛農閑下來的時候,衛生院還忙了一陣,住在木林鎮附近村子的村民們會過來看看積攢了好幾個月的病痛,讓大夫給開點止痛藥之類的。
但忙也就那一陣子,如果不是實在難受的厲害,沒人愿意有事兒沒事兒的往醫院跑。
對于下來支醫的人來說,過來基本上相當于帶薪休假,就是回家不方便。
想回一趟家,早上四點就得爬起來,還得提前看有沒有拖拉機或者是趕驢車、馬車去縣里。
從木林鎮到義順縣二十來公里,如果想要回京市城里,那就得趕早上八點半之前到縣里,因為那會兒有一班發往市里的車,錯過那個點的話,今天就走不了了,每天就那一趟,下午三點多再從市里返回。
麻煩著呢。
“聽說咱們醫院已經跟區里打報告申請蓋家屬樓,也不知道能蓋幾棟。”
接過周國濤遞過來的煙,李言誠劃著火柴將煙點上后才說道:“咱們醫院附近都沒地兒了,就算蓋估計也遠,而且像我這種才剛進來兩年的可能也分不到。”
第一醫院是建國十三年才新成立的一家醫院,醫護人員加職工總共有一百來人,目前別說家屬樓了,全院連一棟二層小樓都沒有,就是醫院里也全部都是平房。
李言誠對蓋不蓋家屬樓沒有任何期盼,就像他說的,即便蓋了,可能也分不到他跟前。
而且,現在的樓房設計也就那樣,老百姓之所以想住進家屬樓,就是覺得時髦,比住在大雜院里能方便一些,最起碼早上上廁所不用一個胡同的人都擱一起排隊,自來水管能入戶,不用跟別人搶,冬天也不用擔心水管會被凍上。
再就是條件好點的單位說不定還能給供個暖,這樣的話,冬天可就好過多了。
“遠近無所謂,只要能給蓋就行。”周國濤對于醫院蓋家屬樓充滿了期盼。
他家人多,他跟他老婆還有四個孩子,六口人擠在不到二十平方的房子里,想干點啥都不方便,當然希望能換套大點的房子。
李言誠不一樣,他現在住的房子是收養他那個老爺子給他留下的,是一座二進四合院的主屋,四十來個平方,主屋旁的耳房也屬于他,現在堆放的是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