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四章,蘇序一家。
蘇序出生于開寶六年。從小性格比較頑皮,不喜讀書,略知大意而已。長大后容貌英偉,為人慷慨,樂善好施,不求報答。
蘇序在鄉下郊居時,田不多,全種稻谷。蘇序拿米換稻,儲藏起來,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后災年,蘇序就拿出自己的儲藏,先給族人,然后給妻子娘家人,再給佃戶和窮人,使他們都安全度過兇歲。
二十二歲的時候,李順造反,攻打眉州。蘇序每天拿著兵器守城,正這時父親病沒,而賊人(或者我們應該稱為農民起義軍?)圍攻更加猛烈。城里人都相顧哭泣。而惟獨蘇序和太平時一樣,按照禮節操辦喪事。母親憂心忡忡,蘇序則安慰她說:朝廷不會拋棄我們,賊人很快就要滅亡了。
蘇序娶妻史氏夫人,史家是眉州的大家族。史夫人慈仁寬厚,蘇序的母親宋夫人比較嚴厲,而史夫人則能得到她的歡心。蘇序有三個兒子,蘇澹,蘇渙,蘇洵。慶歷的時候詔令在州郡設立學校,傳言朝廷從中挑選人才,士人爭著入學。蘇序笑著說,這是好事情啊。告誡子孫,不要和別人爭。官吏向來暴戾苛刻,因為這件事又產生不少紛爭,蘇序做詩嘲諷了這件事。蘇序喜歡喝酒,常常和鄉下人高歌狂飲。蘇渙中考送來喜報時,蘇序正喝得大醉,取出喜報宣讀,然后把東西都放在布袋中,正吃的牛肉也放到布袋中,讓村童背著,自己則騎著驢。城中人得知消息的,都出來圍觀大笑。
眉州供奉的神靈中有一個稱為茅將軍的,州里人給他蓋了大廟,據說很靈驗。蘇序一日乘著酒醉帶著二十來個村仆進廟,砸碎神像,扔到溪中,而后又拆了廟宇。三年后,蘇渙登第,蘇序到劍門迎接,在七家嶺又看到一個大廟,題為茅將軍。蘇序正準備帶人再拆,一個廟吏前來說,昨夜夢見神靈泣告,明日蘇七君來,哀求他放過這座廟,讓我受點香火。眾人一起勸說,才放過。
蘇序年老了才開始做詩。按照蘇洵的說法,他做詩很快,能夠寫一些通俗的詩,幾十年存下了幾千首。詩寫得雖然不算工整,但是可以從中看出他心胸開闊,表里如一。然而蘇序的幾千首詩一首也沒有傳下來,三蘇也沒有在詩文中引用過他的詩,可見蘇序的詩相對其人的確比較業余。然而后來的好事者據此有"五蘇"的說法,即蘇序,蘇渙、蘇洵、蘇軾、蘇轍。
慶歷七年(公元1047)五月十一日,蘇序歿于家。多年后,蘇東坡還常回憶起他的祖父。蘇東坡的曠達、樂觀、天真,似乎都脫胎于他的祖父。相對而言,蘇序比蘇軾少了文采,而蘇軾則比蘇序少了酒量。
蘇序是蘇杲九個兒子中唯一幸存者。字仲先,排行第七,人稱蘇七君。娶妻史氏,生子三人:蘇澹、蘇渙、蘇洵。蘇序《族譜后錄下篇》載:"先子(序)少孤,喜為善而不好讀書。晚乃為詩,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數十年得數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鄉閭子孫畋漁治生之意,皆見于詩。"曾鞏《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序)墓志銘》:"為人疏達自信,持之以謙,輕財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蘇序因蘇渙登朝贈大理評事,后累贈職方員外郎,夫人史氏,贈蓬萊縣太君。慶歷八年二月,葬于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先瑩之側。
軾叩頭泣血言。拭負罪至大,茍生朝夕,不自屏竄,輒通書問于朋友故舊之門者,伏念軾逮事祖父,祖父之沒,軾年十二矣,尚能記憶其為人。又嘗見先君欲求人為撰墓碣,雖不指言所屬,然私揣其意,欲得子固之文也。京師人事擾擾,而先君亦不自料止于此。嗚呼,軾尚忍言之!今年四月,拭既護喪還家,未葬,偶與弟轍閱家中舊書,見先君子自疏錄祖父事跡數紙,似欲為行狀未成者,知其意未嘗不在于此也。因自思念,恐亦一旦卒然,則先君之意,永已不遂。謹即其遺書,粗加整齊為行狀,以授同年兄鄧君文約,以告于下執事。伏惟哀憐而幸諾之。豈惟罪逆遺孤之幸,抑先君育知,實寵綏之。軾不任哀祈懇切之至。
這封信提到"護喪還家",應該是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在治平二年五月,蘇東坡的發妻王弗病逝,年僅26歲。次年四月,蘇洵病逝。蘇軾和蘇澈兩兄弟辭去官職,千里迢迢護送靈樞返回故里。回到眉州,已經是治平四年四月了。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蘇洵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蘇洵少時不好讀,由于父親健在,沒有養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游,走了不少地方。約于此年蘇洵開始讀書,學習斷句、作詩文但沒有學會就放棄了讀書。
蘇洵與眉山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程氏結婚,程氏時年18歲。蘇洵尚未發奮讀書,終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程夫人生長女但未滿一歲夭亡。蘇洵仍未發奮讀書,其父“縱而不問”。蘇洵游成都,于重九日至玉局觀見青城山張仙師畫像,用身佩玉環換回安置于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禱告祈求得子,是年冬生長子景先。
北宋明道元年,蘇洵母親史氏病故,葬于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蘇氏祖墳。蘇洵第一次上歐陽內翰書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時間實已太晚,何況一開頭的時候,態度又不很認真,仗著聰明,看看與他同輩的人,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以為讀書沒有什么難。但是到第一次應鄉試舉人,他卻不幸落第。這次失敗,使他痛自檢討,再搬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個干凈,決心取出《論語》、《孟子》、韓愈文來從頭再讀,繼續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每日端坐在書齋里,苦讀不休者達六、七年,并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所以歐陽修作墓志銘,張方平作墓表,史本傳皆言:“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于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煉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
蘇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語言犀利,言必中時之過,對北宋社會的陰暗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撻;但同時在剖析問題嚴重性的過程中蘇洵又會巧妙地折轉筆鋒,淡化筆勢,改變文章節奏,緩和文章語氣,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與委婉,多體現于針砭時弊的文章中。
蘇洵的散文多為論辯文,據王水照《新選新注唐宋八大家書系》統計,蘇洵論辯文與雜文的比例為六比一,而字數之比為十比一,前者字數約有七萬字,后者則只有七千字。論辯文必須把道理說深說透,使人沒有反駁的余地。蘇洵為了達到這個要求,他毫不掩飾地承認自己對戰國縱橫家的愛好,說“吾取其術,不取其心”,即汲取縱橫家的雄辯手法,不學習他們的為人。縱橫家往往善于用對偶、排比等鋪張的手法,使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鋒芒所至,所向披靡,給人一種雄健、剛強的感覺,極具鼓動性。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一般的議論社會現象、歷史現象,或闡明個人見解的文章中。
蘇洵精于物理而善識權變。在他的論說文中,論點精深,說理透徹。他所發的議論,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簡切的語言表達出來,把道理說得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