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伊斯坦布爾,也就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堡。
它是土耳其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位于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為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公元前658年始建在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岬上,稱拜占庭。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將羅馬帝國遷都至此,起初稱為新羅馬,不過很快就以其創建者君士坦丁命名——君士坦丁堡。
在奧斯曼帝國征服之前,伊斯坦布爾之名就已經存在百年之久。
而伊斯坦布爾這個城市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它的覆蓋面積內,有一條將亞洲個歐洲大陸分開的黃金水道。
博斯普魯斯海峽。
這條全長三十千米,入海口最寬處三點七千米的海峽,溝通黑海和馬爾馬拉海,與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一起組成土耳其海峽,并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
馬爾馬拉海面積僅僅只有一萬一千三百五十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海。
但它被土耳其領土環繞,東北端由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黑海相連,西南端經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溝通。所以博斯普魯斯海峽相當于卡在歐亞大陸的“咽喉”,對土耳其政局和世界歷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土耳其人驕傲的稱博斯普魯斯海峽“一手拎著亞洲,一手拎著歐洲”,因為博斯普魯斯海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土耳其人一直受益匪淺,
自17世紀開始,俄羅斯帝國為爭取出海口,與奧斯曼帝國圍繞著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地在兩百四十年間進行了十二次戰爭,兩國平均二十年就要大打出手。
1936年,英、法、蘇、土等十國在瑞士蒙特勒簽訂了《關于海峽制度公約》,明確土耳其獲得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全部主權,各國船只必須按照公約規定航行。
二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加強了對海峽的爭奪,這成為冷戰的起因之一。
冷戰后,土耳其加入北約的籌碼就是這條看似不起眼的海峽,它成為北約制衡俄羅斯的“砝碼”和控制中東地區的主要手段。
也正因為它將亞歐非三大陸連接在一起,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經濟影響,自古以來就被稱為‘黃金水道’。
就連源于華夏的絲綢之路,亞洲終點就在博斯普魯斯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