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以慈善的名義
夕陽下的維多利亞港,泛著幾多船只,游輪貨輪載著人和物漂浮在水面,倒影在連城一片的高樓大廈中,見證著維多利亞港的繁榮和忙碌。一天之中最后的紅日從西邊射來,照在平靜的水平,波光粼粼的水平漂浮著大紅之色,幾經變幻的色彩為這個港口憑舔了幾分多彩多姿。
暮色由淡轉濃,由遠而近,一切都淹沒在夜的黑暗中。
萬家燈火點亮了中環,宛若一支支斑斕的花芯,在晚風吹拂下,嬌柔羞澀地開放在夜色這片碩大而幽暗的葉面上,閃閃爍爍的燈光,劃亮了人們飄忽的記憶。
默多克已經走了,沈建南獨自一人站在辦公室的窗戶前,雙手插兜,燃著雪茄,眺望著夜色中絢麗多姿的維多利亞港。
媒體,是一個很可怕的機構。
有道是,百口莫辯,謊言說的多了,也就變成真的了。
雇傭水軍這種事,沈建南當然也干過,深深清楚信息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力有多大。
而很不幸,總有許多人并不能夠辨別是非,就像資本核心下,總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是窮光蛋一樣。
人很容易受到環境所影響,也很容易受到環境所改變,更容易受到信息所侵蝕。
一千個人、一萬個人,十萬個人,當信息充斥在任何所見到的地方,當環境在無聲中改變,顛倒黑白,陰陽錯亂,扭曲一個人的思想意志,死的可以變成白的,白的可以變成的黑的。
后來,許許多多的東西從華夏數千年文明中消失,莫不是受到資本背后的傳媒機構所控制影響。
最不幸的是,以華制華,以華夏抹殺華夏,否則信仰、否定文化、否定傳承、甚至否定人格。專職水軍,專職美分,只要有錢賺,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人力終有窮,個人,想要改變什么,幾乎不可能,如果說唯一能夠引導趨勢轉折的,恐怕也就是九十年代了。
夜色下的維多利亞港,閃爍著五彩繽紛的燈光,倒映在水面上,從高空俯視跳舞,有一種賞心悅目的美。望著不遠處那個修長而又筆挺的身影,盧新月如月的眸子,閃著燦爛的光彩,心里也不由泛起了淡淡的憐惜。
她能夠感覺的到,沈建南蔓延在骨髓里的淡漠隔離感雖然少去了很多,但那種孤獨寂寞感,卻并沒有因此而散去。
高處不勝寒么?
盧新月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她悄悄走至沈建南背后,輕輕從背后擁了過去,希望用自己的身體,可以暖熱那種孤獨和寂寞。
沈建南身體一震,一種心有靈犀的感覺清晰傳來,他能夠感受到盧新月心里的那種心疼和愛意,相比于其他人,恐怕也只有盧新月那種無法解釋的敏感才能一眼就感覺到自己的孤單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