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摘山煮海
翌日,晨曦初現,天色剛蒙蒙亮時,卓膺便已經集結好了人手等待。
原本在他心中,覺得進山尋礦是十足的苦差事,不僅累人不說,哪怕辛苦勤懇在山中摸索數月,也未必能有任何成效,甚至因此覺得馬良借著重修夏口城池進山尋礦純屬好大喜功,多此一舉。
但經過昨天短短一日,他便徹底改變了這個想法。
光是眼下已經尋到的這些煤鐵礦藏,就足以稱得上大功一件,也讓卓膺更是期待起馬良接下來的動作。
畢竟,他可是記得清清楚楚,馬良之所以要帶人手進山尋礦,是為了能夠更高的重建夏口。
“光是對原料便是如此高標準,真不知馬中郎心中想要修建的夏口是何等雄偉!”
而這樣的想法,遠非卓膺一人獨有,凡是參與此事的兵卒、吏員幾乎都是抱著相似的想法,盡管他們無法像卓膺一般分潤功勞,可馬良實打實的金錢獎賞卻是讓他們心動不已。
當馬良抵達破落的官邸時,望著所有人臉上昂揚的斗志,都是不免有些震驚。
“中郎,今日去尋何種礦藏?”卓膺面露期待,道出了在場所有人的心聲“今日先不著急進山,你先去尋些磚瓦匠來,少說要五十位,只說是每日工錢五十,磚錢另算。”
卓膺聞言不由一愣,不解道:“尋磚瓦匠何用?”
“按照此圖,在昨日所尋礦藏附近搭建高爐。”馬良說著,從袖中掏出一疊圖紙,取了最上三張遞到了卓膺手中。
“高爐?”
卓膺接了圖紙,打眼掃過,頓時恍然“原是用于熔鐵的石爐。”
但隨即細看之下又更為困惑“中郎為何畫了三份圖紙,大小規制還都各不相同?”
自春秋戰國開始,鐵器便逐漸開始取代原本青銅器的地位,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如今在冶鐵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在北方豫州等地,更是有著三丈高大的鍛鐵石爐,卓膺乃是追隨劉備多年的老人,南征北戰多年,雖是咬文嚼字差了些,但見識卻絕對遠超常人。
“這高爐可遠不止能熔金鍛鐵,自然是要分門別類專程搭建。”昨晚畫圖又忙到半夜,馬良現在實在不想多費口舌解釋,只是賣了個關子故作高深道,反正等建成投產之后對方自會明白。
卓膺聞言,也沒再多問,只是立刻領了人手前去。
戰事停緩,各地又重新恢復了人員往來,劉皇叔要重建夏口城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在加上城中同樣歷經戰火破敗不堪,正是百廢待。附近諸縣的磚瓦匠乃至力工都是聞訊趕來,相助劉皇叔的同時,也能為自家賺些糊口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