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臨江宜都
江陵城,本是南郡治所。
但如今,南郡卻都已是不復存在,被南下的曹操分拆為了襄陽郡與臨江郡。前者基本便是曹操所控制的原本南郡地界,劉備所轄之地則被歸于臨江郡。
劉備本就與曹操勢不兩立,臨江郡又非此地故名,自然是不愿認同這曹操臨時起意取的名字,沿用原本南郡之名又難免混淆,索性便將自己所轄南郡之地改稱宜都郡,仍是以江陵作為治所。
故而如今應是:
宜都郡,江陵。
自江東之行返回之后,為了防止記憶淡忘,馬良便連夜將大冶鐵礦所在的方位對照標注在地圖之上,隨后又為了防止引人懷疑,又圈出了另外兩處地點,隨后又先畫靶后射箭的補充了這三個地方為何會有礦藏的論證,又詳述了幾種找尋礦藏的辦法,一起呈交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在看完馬良的此篇匯報之后,亦是頗感驚異,連贊數聲之后卻又將其遞回了馬良手中。
“地利礦藏,季常之才猶勝管子。只是如今兩家合力抗曹,實非良機,待日后時機合適之時,季常再親自將此策獻與主公?!?br/>
對于這位真大腿的囑咐,馬良自然是認同的,點頭稱是,默默將其放回了懷中。
原本,在劉備治下,內政之事乃是由糜竺徐庶等人負責,諸葛亮這個軍師本應是專職負責軍略戰事有關事宜。
只是,相比起此前困居新野彈丸之地,如今坐擁近半南郡,又有十數萬百姓慕名追隨而來,內政所需管理的事務也早已不知翻了多少倍,糜竺能力有限,徐庶亦是分身乏術,越發得到劉備倚重的諸葛亮自然也免不了參與到許多內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