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蓋棺定論
其實作為一個帝王,萬歷并不糊涂,他非常清楚當下的局勢。
禮教并不是多余的,孔圣人說得也不是廢話,這無規矩不成方圓,這是不可少的,只不過不一定非得是儒家。
他們一手埋葬禮教,那么必然要有新得思想來彌補這個缺失。
這個新思想就是法家!
關于這一點,他們帝商組合是早就商量好的,萬歷其實也非常清楚衛輝府的成功,多半都是依靠法家,而要管理流動性的商人,儒家就顯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才法家才能管理好。
而自孔孟以來,儒家的許多經典都是臣與君的對話,這個地方也會出現缺失的,如果補不上,也是不妥得。
既然要引入法家,必然要將這一部分也給補上去。
郭淡畢竟也不是職業政客,他并未想得這么深,這個只有帝王自己去考慮,郭淡就只是考慮到怎么維護資本的基本盤,他提倡法家,主要是為了要確保商人的財產不被官員隨意侵犯。
而對于萬歷而言,他現在是真的覺得商人其實比農民更好管,只要我控制住資源、運輸,就可以很好得控制住商人,而農民的話,他們其實更依賴鄉紳,皇權不下縣,皇帝無法直接去控制他們,導致皇帝必須要依賴鄉紳。
萬歷已經厭惡這種合作。
萬歷決定引入“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確定法家的地位。
其實在這兩者之間,萬歷也是深思熟慮過的,他認為儒家完全就是依照儒家經典,是不需要任何證據的,只要二者有關聯,就可以拿來說,關鍵這解釋權不在自己手中,大臣們永遠可以拿出正當的理由來阻止他的想法。
但是法家不同,因為法家是要有明文規定的,可不能張口就來。
而立法權在帝王手中的。
他可以制定對帝王有利的律法,其實也都不用特別制定,因為就現有的律法,帝王真不太可能犯法,就算他想,他都沒有機會,他主要用來限制官僚集團,利益集團。
另外。
他也是一個商人,而且大明最有富有的商人,他如今并非那么倚重國庫的稅入,他更偏向自己的買賣,而律法是能夠確保商人的財產不被侵犯,他這也是給予自己財產雙重保護。
說到底,就還是屁股決定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