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唐仙 > 第六十一回 命薄不承盛名,福淺乃至夭壽
第六十一回 命薄不承盛名,福淺乃至夭壽
李易李一
聽得此名,李易心臟猛地一震,接著反問了一句: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易
徐正名搖搖頭,正色道:是‘天一地二’的一!
李一……
咀嚼著這個名字,李易一陣恍惚,源于前身的混沌記憶中,居然生出幾分遐思和片段。
道苯和尚、洞慶子等人一個個卻不見意外,只是有的唏噓,有的嘆息,有的搖頭。
先天真人則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看向李易的目光中多了點其他意味。
虬須老者臉色凝重,他用質問的語氣,問徐正名:你說他是天家血脈、圣人子嗣
李易回過神來,也問道:徐先生,你方才提及謚號
只有死人,才有謚號。
虬須老者亦是干脆,看著李易,斟酌了一下語氣,道:據本侯所知,夏悼王乃圣人與武惠妃長子,甚受喜愛,甚至以‘一’為名,但也正因此名因果太重,非尋常命格所能承載,哪怕是圣人之子、天潢貴胄,亦被壓垮了命格,因此兩歲夭折,被葬于萬安山中。
一也者,始也,萬物之本也。先天真人則道:事先不做準備,便給兒孫定下這等名字,實在是有些魯莽、不該。民間之人尚且知道名不可太重,甚至有故意賤名生養的,他一個皇帝,竟不知這些,直接害死了自己的兒子。
此言一出,眾人側目,卻皆不言。
唯有那冷面男子似有話說。
先天真人瞥了他一眼,道:想說就說,我都抓住你了,已然生殺予奪,還會因言予罪
聽得此言,盡管瘦削男子不斷給他使眼色,但冷面男子還是一咬牙道:以一為名,乃是圣人恩重,格外看重九郎君之意,寄之以期待!
嗯,這么說也對,先天真人點點頭,當時的他,或許是有這等心思的。
李易聽著聽著,逐漸對上了前身的遭遇,尤其是對上自己所知,也都分明許多,就連武靈這位在山中照料前身多年的忠誠之輩也找到了出處——
按老者的說法,前身李一,乃武惠妃之子,那武靈顯然就是武惠妃的人,是武家的人。
整個脈絡,就此呈現在李易面前:
二十七年前,前身本該死去,但因為那位圣人的關系,被生生吊著一口氣,維持肉身不死,甚至為此建立萬安山莊。
也只有皇室的財力、人力、勢力,才能在那山中維持這么一座山莊,不僅提供衣食住行,還維持著一座大陣,更吊著一個應死之人的肉身!
要知道,李易走出萬安山至今,時間雖然不長,但經歷的事可著實不少,尤其是經歷了定命一關,煉化非毒魄時資糧不足,要吞光精氣葫蘆、得老和尚、先天真人之助才可成,自然知道要維持一個將死之身二十多年,需要耗費多少天材地寶!
他的目光落到了虬須老者的身上。
這老人眉頭緊鎖,道:天家之人死而復蘇,這可是犯大忌諱的!都不說與律法相沖,就是學宮、道宮那邊都不好分說!畢竟天后之事才過去不久,各家對此都十分敏感、忌諱,而且天寶以來,異變諸多,若讓人知道此事,怕是又要再起風波。
說著說著,他不再責問李易,反而問起徐正名:你是如何知道此事如何能證明自己所言為真
李易也有好奇,徐正名對自己的身世有興趣,他本就知曉,在知曉偃師李家時還曾表現疑惑,但一直沒有進展,入了洛陽又被案子牽扯精力,對自己身份的確認,理應是最近知曉,否則上次見面時就該說明才對。
因三事。
徐正名沖李易點點頭。
其一,我本就與李君相熟,自萬安山同出,對他的情況知道不少,結合蛛絲馬跡,本就猜到了大概范圍;
其二,徐某最近正在追查一件案子,牽扯不少人,最近為了追蹤其中一幅字帖,尋得了姐弟兩人,恰好這二人乃是偃師李家出身,我為此回了一趟偃師,在探案途中尋得了一些情報、細節,進一步鎖定了范圍,基本確定了李君的身份,只是還差佐證、旁證。
其三……
說到這,他看向被禁錮在正堂中央的冷瘦二人。
是因這兩位,他們可能不記得徐某人了,但我卻記得他們,乃是陵臺力士,一名司滸,一名董校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