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火煉赤霄
三清山立世六千年,人逾十萬數,經營運轉起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六千年前,當葛洪祖師開山立派時,一代弟子只有七個,什么事都是師徒八人商量著解決了。
到了第二代,弟子三四十人,想要開個會把人召齊都有些難了。
三代弟子百余人,弟子與弟子之間已經不太熟識了。
然后是四五百人,一千人,三千人,一萬人,三萬人,十萬人,大概是到了第十四五代的時候,三清山內的弟子人數才基本穩固下來,維持在十五萬上下,不再大范圍開山門招徒。
這時候,指望師父去找徒弟已經不大可能了,都是統招記名弟子,隨后等記名弟子展露頭角了,再考慮納為真傳。
像之前一個人招七八個真傳徒弟的,也不會出現了,大多是招徒一兩個,多的三四個,也有不愿收徒的。
人多了,光靠師徒關系自然無法運轉這樣大的一個宗門,光是上令下達和集中調度都很困難。
于是便有掌教-分管副掌教-山主-分管副山主-參贊長老-嫡傳-真傳-記名,這樣一條線,上下分明,由上對下發號施令,在傳承法脈的同時也便于管理。
后來又發現,光是這樣一條線還不夠運營一個大宗門,因為人不可能只有修行,還有其他諸多事務,而且人一多,事也就多,于是依托各山又發展出許多事務官署。
比如專門負責處理應急事務的玉華峰千鈞殿,專門負責對外往來的外事院,專門負責對外探查消息的通察司,專門負責對內矯正的糾氛司,專門負責處理各項雜事的都務院。
事務官署的運轉自然也得靠人,但這樣無疑就占據了這些弟子的修行時間,于是便有了點卯、輪值、調休、發俸這樣的福利。
而除了以上三者,山里還有后勤部門,諸如負責飲食加工的都廚院,統籌講座敦促修行管理藏書的都教院,靈稻靈果種植采收的霓山神農院,負責各山資源協調供給的調度院,對外采賣的采賣院。
堪稱琳瑯滿目。
不過后勤部門的管理相對寬松些,這些部門的主管基本是道途斷絕和壽元無多的老人,在里面干活的弟子都是兼職,賺些錢財點數而已,上下級頗為含糊。
針對前三者,三清山山規明文規定,師徒為大,掌教山主次之,官署長官再次之。
也就是說,當一個弟子,有師尊、山主、署主同時對其發號施令時,以師尊之令為尊,其次山主,再其次署主。
這樣做是為了保證法脈傳承,如果不能保證師徒關系,那自然會有人為了權力與資源不想收徒傳法浪費時間,只想一心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