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2章 毀滅日(五)
第3712章毀滅日(五)
托爾和洛基都感到有些無語,但也確實就是這么個道理。人家說的是“暫緩探索宇宙的步伐”,又沒說不在地表搞科學研究,就是總覺得哪里怪怪的。
一個正常的文明邁入星際殖民時代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首先建造化學燃料火箭,探索周圍的星球;在周圍的星球上找個落腳點,建立實驗場;造更好的火箭,探索更遠的星球。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向外探索,直到把自己恒星系的情況摸清楚。
然后就開始進行化學燃料飛行器實驗,也就是俗稱的“飛船”。只要飛船的航程和安全性能夠到達最近的落腳點,能夠運送大型設備和燃料,基本上就算是成功了。
接著,在離母星最近但又有足夠安全距離的落腳點,建立太空實驗基地,不斷地優(yōu)化飛船的安全性、速度和航程。然后在恒星系內(nèi)找到效率更高的燃料,繼續(xù)提升飛船的速度和航程,直到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于恒星系內(nèi)的各個星球來往。
而這個時候,關鍵點來了。想要離開自身所處的恒星系,化學燃料飛船肯定是不行的。這個時候有兩條路:要么就是點出多功能護盾技術,也就是維持護盾內(nèi)部的穩(wěn)定,讓乘客不受傷害,然后一個勁地莽速度就行了,相當于“宇宙泥頭車”——只要我護盾夠硬,速度夠快,我想往哪開我就往哪開。雖說宇宙很大,再快的速度也顯得沒那么快,但是以亞光速的速度飛行的話,探索周邊幾個恒星系也夠了。
還有一種就是超光速引擎。其實這相當于“泥頭車”的上位版本,就是當我速度足夠快,已經(jīng)超越了光速,就會導致空間和時間產(chǎn)生畸變。通俗點來講,由于超光速會直接超脫時間范圍,從一個點到達另一個點所需要的航程時間就相當于不存在了,也就相當于直接傳送,也就是所謂的“躍遷”。
而之所以把這分成兩條路,是因為種族的特性不一樣。像阿斯加德人,他們根本不用點任何護盾技術——他們往飛船里一坐,管你飛船是不是亞光速飛行,也根本就傷不著我。所以他們根本不用點什么空間穩(wěn)定技術,護盾也頂多是為了防御其他戰(zhàn)艦的攻擊。
但是人類就不行了。都別說亞光速了,加速度超過一定值,那直接就昏迷了;突破光速的時候,人直接成分子了。所以就很難走那種慢慢提升速度的“泥頭車”路線。
但是人類起點也很高。不說法師不講道理的傳送門,就是星艦上的躍遷引擎,那也是幾乎所有沒有超光引擎的文明夢寐以求的研究素材。
這其中也有一個耳熟能詳?shù)你U摚簺]有超光引擎,就很難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宇宙里文明雖然不少,但是宇宙太大了,兩個文明之間隔的十萬八千里,什么電磁信號也傳不了那么遠。正常來講,離不開恒星系的文明是沒辦法和別的文明溝通的。
沒有辦法溝通,就沒有辦法交流技術。就算勉強能交流,他們能溝通到的對象也都是沒有超光引擎的“菜雞”。人家有引擎早滿宇宙亂飛了,誰還理你低級的恒星系文明?就算能接到你的信號,人家憑什么把技術給你?
所以超光速引擎基本只能靠自己研究。可是從零開始研究需要非常大的地方和非常多的資源。運氣好一點的星系,有那么幾顆資源星球支撐著他們向外探索,說不定能夠研究出來;但是運氣差一點的,恒星系范圍內(nèi)一顆資源星球都沒有,那從生到死都不可能摸得到超光速引擎的邊兒。而這種相對比較荒涼的恒星系,才是宇宙中的常態(tài)。
現(xiàn)在所有擁有超光速引擎的文明,絕大多數(shù)都不是自己研究出來的。有些是運氣比較好,恰好撿到了別的高等文明的尸體;也有的是被三大帝國拔苗助長——為了實際控制模塊區(qū)域,直接給他們點引擎,他們安裝上就行。
人類就不一樣了。人類在自己研究、碰巧撿到和等別人給這三條路當中走出了第四條路——硬搶。
但不得不說,這是最適合人類的一條路。因為人類當中強的太強,只要靠那些強的搶回一個,科技魔法一起上進行研究,配合上充足的能量資源,硬砸也能砸出一個超光速引擎。
其實現(xiàn)在斯特蘭奇也回過味來了:仔細看中國重點參與的兩個項目,一個是建造星艦,這個不用說,為的就是超光速引擎的技術;一個是開采木星,這個明顯就是為了獲得建造超光速引擎的資源。技術和資源都到位,那可不就建出來了嗎?
但是這其中又有一個問題:如果是美國有這個本事的話,那肯定開始建飛船了,然后憑借獨一無二的超光速引擎飛船,滿宇宙地找資源,建造更多的飛船。只要技術斷層領先,那全地球的國家都得聽我的,就用暴力威懾統(tǒng)治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