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情系榔梅(下)
不想他剛要回頭,卻發現袍袖竟然又被緊挨著梅花樹的一株榔樹樹枝所牽絆,在綿綿細雨之中糾纏不已,似乎是有情之物,對自己戀戀不舍一般。
太子這才發現,原來就在這株榔樹樹干的一側,不知是被山風摧折還是野獸攀折,有一個斷枝傷口正在慢慢地往外滲著汁液。這株榔樹與臘梅比鄰而居,相依相偎,微風拂過,就好像是一對情侶一般。
見此情景,太子心中突然微微一痛,兩張如花的俏靨突然幻化在了眼前這兩株植物之間。太子心神一震,生恐心魔復蘇,連忙擺擺頭把這一縷突然侵襲而來的雜念從腦海之中驅除,心智復堅。
不過他看到這榔樹和梅樹親密無間的樣子,再看看榔樹樹干上那個流著樹液的的傷口,不由得有些物傷其類。想想自己和那兩位俗世紅顏知己一樣,就像是眼前的這兩株樹木,一方柔情依依,一方揮劍斷情,縱使最后終于無奈分離,但心中的那一個滴血的傷口卻總是難以愈合。每逢風月宜人的寂寞良宵,那種刻骨的傷痛實不足為外人道。
太子此時已經將樹木看作了自己和月殤、楓依的化身,他不由自主地伸手在梅花樹干上輕輕撫摸,心中滿是柔情。但突然間他感到指尖微痛,手一緊,往懷里便是一帶。想太子此時體內真元充沛,一舉一動之間力大無窮,這小小一株梅花樹又怎能經得住他隨手一拽?只是因為樹干上一個小小的尖刺無意間刺傷了太子的手指,便被他齊根拽斷,應手而起。
太子一愣,這才意識到自己無意間竟然折斷了這株無辜的臘梅,他連忙將其舉起細看,卻見斷口處也是汁液微微滲出,似乎是在悲泣生命的突然消逝。
本來太子內心之中早已將這株梅花當做了月殤或是楓依的化身,在這一時一刻之間,自然是對其愛護備至。一看到自己無意間鑄下大錯,心中的悔恨頓時如翻江倒海一般蜂擁而來。
他心中深藏的情感閘門再也管制不住,如煙的往事紛至沓來。月殤那鏡月湖底密室之中包裹在晶體之內永恒的笑容最先倏然而至,然后便是那一場驚艷絕倫卻又充滿了生離死別的無盡憂傷的圓月之舞,還有該隱那酷似其母的身影孤單地遠去、漢水之畔楓依那隱藏在如花笑靨下深深的憂傷,這一切都如同針刺一般在他的心底劃過,留下一道道血痕。
眼前這折斷得臘梅是那樣的楚楚可憐,在撲簌簌的細雨中,微風拂過,似乎是在無聲地呻吟。太子心中的疼痛如眼前的秋雨一般綿密不絕,始終難以止息。他心念電轉,在思索著補救之法。
就在此時,太子的眼神突然從兩株樹干的傷口上掠過,他突然靈機一動,暗想既然已經鑄成大錯,那自己在這里自怨自艾也是于事無補,倒不如破而復立,將兩棵同樣受傷的小樹相互糾結,使其傷口對接互為依存,也許倒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之策。這樣一來,不但梅樹有可能延續生命,更能將它和身邊的這株榔樹合而為一,解除了它們這種雖然近在咫尺,卻只能相對而望難解相思的苦惱。
其實太子這樣的想法,還是在以己度人,把自己和月殤、楓依之間的恩怨情仇轉移到了眼前的兩株樹上而已。在他的意識深處,其實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自己能夠早日功成,帶著身心之中這一個難以愈合的傷口,去另一個世界之中,與另外兩位同樣受傷的人兒匯合,互相療傷。
在這種潛意識的催動之下,太子抑制不住內心的沖動,隨手舉起手指將指尖的一滴鮮血抹在了榔樹樹干的傷口之上,然后托起梅花樹,將兩個斷口對準,用力插了下去。
太子力大,便只是這么輕輕一插,梅花樹登時在榔樹樹干上插入數寸。然后太子撕下一副衣袖,緊緊地纏在兩樹接口處,稍作固定,這一個蠻古時代的嫁接工作便告完成。
他做完這一切之后,拍拍手,站在原地欣賞了一會自己的作品,然后抬眼望天,心中默默祝告:“蒼天在上,后土在下,想我照月東罡苦心孤詣,為求天下蒼生太平而甘愿放棄一國之王位,從萬人敬仰的繁華之地來到這亙古無人的孤寂山林之中,立志修道,步履維艱,雖有挫折,但終究此心不改。這一株榔樹、梅花樹相互依存而成之物中寄存了照月東罡的一縷鮮血,若能存活,便取名榔梅。從此之后,我照月東罡便和它共處一山,患難與共,一同修行。設若日后童光能夠修道有成,那吾必讓其開花結果,使其能夠治病救人,為天下黎民增添一味療苦之良藥。悠悠此心,天地可鑒!”
說完,太子在榔梅樹下撩衣跪倒,對著這悠悠天地、巍巍名山虔誠地叩下頭去。
從此之后,太和山也就是日后的武當山上便出現了一種新的物種,名叫榔梅。此樹樃木梅實,桃核杏形,味酸而甜,能愈諸疾,然而卻十分罕見。并且此樹應驗豐歉,豐年結實,荒歲則無,更是一樁奇處。到后世大明永樂十一年春,榔梅發花,色敷紅白,暗香疏影,遠近聞見。五月果成,珠璣錯落,翡翠交輝,累累滿枝,莫計其數。凝霞映日,顏色絢麗,觀者無不嗟異。而這一年天下間果然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糧廩實而衣食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天下大治。此是后話,暫且不提。
卻說太子在榔梅樹下禱告完畢之后,不再停留,當即站起身來,離開這片榔林和自己親手植下的的榔梅,繼續往山上進發。身后的黑虎見狀似乎也是如釋重負,仿佛也在慶幸太子最終能夠走出陰影,復歸正道。
其實它并不知道,太子這一番折騰并非無心而發,而是在借助這兩株受傷的樹木軀體寄托自己的癡念,以此來斬卻塵緣,也好使自己的內心對于那些在山外懸望的親人和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做出犧牲的兩位紅顏知己的愧疚有所宣泄,使自己的內心得到一點安慰。而這,其實便是另一種形式上的道家所謂的斬三尸,只不過因為太子此時道行不夠,徒有形式,并無實質而已。不過就算如此,他此舉卻使得自己有了一個堅持下去的借口和理由,也因為如此,在此后的數千年時光里,武當山榔梅樹便成為了一種特有的相對于真武大帝甚至是武當道家文化的象征,一直延續至今,贏得了無數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