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文帝崩,歷史修正力
文帝拍板將徐昭葬在長陵旁,也就是太師徐貞之側,也算成全了他生前的希望,太子劉啟親自為其抬棺,各地復國的諸侯和吳楚等南方諸侯也趕緊趁著葬禮這個機會進京參拜。
吳王劉濞等人現在其實很是忐忑,他們雖然沒有幫助趙國叛軍,但也選擇了坐視不管。
所幸的是劉恒素來仁慈,不希望再因為削藩擅動刀兵,所以除了增加對諸侯國稅收之外就沒有其他懲罰了。
之后就是葬禮的重頭戲,謚號!
大臣們上奏了很多的謚號,當然清一色都是美謚,畢竟徐昭保護了大漢社稷,這份功勛他們在坐的無人可比。
徐氏的聲望也變得更強,有人稱其為劉氏最忠實的親族,遠比外戚靠譜的多。
最終還是皇帝定了下來,上謚號曰為忠武,一是表彰徐昭對于大漢的一片忠心,二自然就是因為他的武功相較文更為突出,所以經過深思熟慮后才敲定。
“昭這一生忠勇果敢,其對大漢的赤誠仿佛連上天都會因此而動容,相信他知道自己被葬在徐太師身側也會感到欣喜的。”
眾臣諸侯皆口稱英明。
劉恒追憶了一下曾經,接著轉過頭來看向下方的臣子諸侯:“我那兄長趙王劉如意不識天數起兵叛亂,天下再次被戰火所荼毒,我們接下來要做的首要目標便是休養生息,以此來修復戰爭造成的創傷。”
“像是不必要的征戰都需盡量避免,匈奴人先后擊潰了烏維和突兆所部,如今正在吞并胡人的人口和牲畜,統一草原的勢頭已經幾乎無法阻擋了。”
“既然如此我們就盡量不要觸這個霉頭,以積蓄力量為主。”
對于重新崛起的匈奴人,劉恒打算繼續實行和親政策,不大規模發動戰爭,現在的東胡主力都已經被擊潰,已經無法再做到制衡。
眾人都沒有什么意見口中稱是,就連徐恭也一樣,現在民力還未完全恢復,打仗的確不是好的選擇。
“徐恭討伐胡人有功,陣斬東胡王胡鐸,功勛不可謂不盛,朕封你為衛將軍,執掌中央軍隊和宮廷侍衛,周亞夫同樣功勞不小,就做郎中令吧。”
接著劉恒就開始論功行賞,像是徐恭周亞夫這種頭功則是給予了難以想象的高位,之前徐昭也做過衛將軍,但他當時已經是快三十歲的年紀了,但是徐恭今年卻只有二十歲出頭!
此后徐氏的旗幟便是由徐恭負責了,這一次叛亂徐氏六子已亡其四,可以說是損失慘重,原本其家主已經官至太尉并有希望進位丞相的,但現在一切就只能重新開始了。
不過也好,這次徐昭逝去,再次為徐氏積累了可怕的聲望,未來恐怕很少有家族能撼動徐氏了,就算能在朝堂打擊,但這民間的聲望卻無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