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茶香巷語,古今交融
照片上,是一群老人擺攤叫賣的手工藝品集市,背景正是如今茶館所在的這條老街。
時間標注為1956年。
林硯的目光落在一張黑白照片上,一位戴氈帽的維吾爾族老人站在織機旁,身旁站著一個穿中山裝的漢族青年,兩人笑容樸實而溫暖。
他繼續翻閱,發現附帶的文字說明中寫道:
“喀什民間傳統技藝交流市集(1954-1957),曾因‘落后觀念’被視作封建殘余,后遭取締。”
他怔住了。
這不僅僅是歷史影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記憶,一份曾經被忽視卻被重新喚醒的文化遺產。
林硯把照片放大,仔細辨認每一個細節。
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場景,仿佛穿越時空,與當下的市集形成某種奇妙呼應。
他合上手機,沉默良久,隨即站起身,走向門口。
晨光灑在青石板路上,遠處已有早起的商販開始布置攤位。
他回頭看了眼茶館門口空蕩蕩的墻壁,腦海中浮現出一個新的念頭。
他拿起筆,在便簽紙上寫下幾個字:
“青年非遺對話”——首期招募啟動中
然后,他走到巷口,撥通了小努爾的電話:“我想請你幫我聯系本地高校和返鄉青年微信群……我想辦一場屬于年輕人的非遺對話。”
電話那頭傳來一聲清脆的笑聲:“早就等你這句話了!”
喀什老城區的清晨,陽光灑在茶館門前斑駁的石板上。
林硯將最后一張“青年非遺對話”招募海報貼好,后退一步,仔細打量著墻面上那幾個工整的手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