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決定前往黃河古道2
“所謂的黃河故道是黃河改道之后留下的古道據史料記載與《黃河志》的統計,歷史上,黃河決口泛濫約1500次,其中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七次。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時期,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達龍門山,再向南到達華山的北面,在孟津以上流在山谷間,過孟津后匯合洛水等支流,向東北經今宿胥口,過浚縣大伾山,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臺、巨鹿以北的大陸,然后黃河在下游“播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公元前602年,黃河在今河南浚縣西南堤壕村附近宿胥口改道,主流由北流改向偏東北流,春秋戰國至西漢末黃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稱為“大河故瀆”。戰國中期黃河下游大規模筑堤固定下來的河道漢志河,結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漢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縣)-今濮陽西南―今館陶縣東北-臨清南-德州東南-東光東-孟村北-黃驊西南入海。
第二次重大改道:王莽建國三年(11年)黃河在今河北大名東決口。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王景河走向:今濮陽西南-范縣北-莘縣東-聊城南-禹城西-濱州北-利津東南入海。
第三次重大改道: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在今濮陽東決口,分北、東兩條河道。
第四次重大改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北宋東京留守杜充以水代兵,人為決河于今滑縣李固渡,大河泗水入淮。1128年決口河道,形成入泗北流:滑縣-濮陽南-鄄城西-巨野東-嘉祥東-入泗水-由泗入淮(4/10)。金大定八年(1168年)黃河再次決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長垣東北-東明南-定陶西-曹縣南-碭山北-蕭縣北-經徐州,于邳縣由泗入淮。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河決衛州,東南經延津北-封丘南-蘭考北-睢縣南-商丘南-碭山北-經徐州由泗入淮。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北支大為減弱,黃河水大部由泗入淮。
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蒙古軍決河于歸德鳳池口(今商丘西北),1234年蒙古軍決河于開封,這次改道形成多條河道,主要如下:1.奪濉入淮;2.奪汴、泗入淮;3.奪渦入淮;4.奪潁入淮。1351年賈魯治河,挽黃河東南由泗入淮的故道。其走向:今蘭考縣東-曹縣南-商丘北-碭山西-蕭縣北-經徐州入泗,由泗入淮。明初黃河基本以此為干流,1492年,黃河在河南黃陵崗決口,堵口后北岸修大堤防御,明中葉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1.奪潁入淮(大黃河);2.賈魯河(小黃河);3.奪渦入淮;4.奪濉入淮;5.由曹縣、沛縣入運河;6.由曹縣、魚臺入運河。到隆慶、萬歷時,徐州以上兩岸大堤形成,黃河從蘭考經商丘、碭山、徐州,下接泗、淮入海。[11-14]
第六次重大改道: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決銅瓦廂,結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回到渤海灣入海,形成如今的黃河下游河道。[1-2]
第七次重大改道:1938年6月,國民黨炸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黃河水由中牟縣沿賈魯河、潁河、渦河等河道向東南漫延,由十幾里擴展到100多里寬,后在正陽關至懷遠段進入淮河,黃河水入淮后,又溢出兩岸,1947年黃河回歸故道。”解釋完,顧燕北則緊緊的盯著張建軍,詢問是哪一條古道。
“哇!雁北你怎么記得這么清楚,我查的都沒有你回答的快!”臨清滿臉驚愕地喊道,他的聲音中充滿了難以置信和欽佩之情。
就在剛才,張建軍提到了黃河古道這個話題,臨清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創作素材,于是他迅速拿出手機,準備查詢一些關于黃河古道的詳細信息。
然而,就在他剛剛打開搜索引擎,還沒來得及輸入關鍵詞的時候,顧燕北卻已經毫不猶豫地回答了張建軍的問題,而且回答得非常詳細和準確。
臨清驚愕地看著顧燕北,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原本以為自己的反應已經夠快了,但沒想到顧燕北竟然比他還要快上一步。
這讓臨清對顧燕北的記憶力感到十分欽佩,他不禁感嘆道:“真厲害啊!”
平時,顧燕北給人的感覺總是有些不靠譜,做事也比較隨性。但今天,臨清卻發現他在知識儲備和記憶力方面有著如此出色的表現,這讓臨清對他有了新的認識。
緊接著,張建軍深吸一口氣,然后緩緩地說出了他們的選擇——走漢代時期的古道。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仿佛這個決定經過了深思熟慮。
張建軍詳細地描述了這條古道的路線:“(古宿胥口(今河南浚縣)-今濮陽西南―今館陶縣東北-臨清南-德州東南-東光東-孟村北-黃驊西南入海。)”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這條古道的熟悉和了解,仿佛他曾經親身走過一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建軍解釋說,這一時期的黃河古道蘊含著漢代的國運龍氣,他認為這里應該是他們探索的重點所在。他的眼睛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似乎對這次探險充滿了期待。
然而,盡管張建軍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絲遲疑。事實上,他自己對于這個選擇也并非完全確定。畢竟,他的祖師所告訴他的信息相當模糊,這使得他在決策時也有些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