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新生
經營著四樓一家布料店及五樓一家制衣店。
確切地說,面料店和制衣店都是同別人合伙的,兩個老板一個經營布料店,另一個合伙人肖白則負責制衣店,兩家店面的員工經常放在一起用。
布料店這邊會推薦那些客人買了布料以后去五樓制衣店制作服裝,制衣店也會推薦上門做衣服的人來四樓布料店挑布料。
王慧安一開始上班是很不適應的。
這里的節奏要比過去不管在哪里工作的節奏都要快得多得多,她又說不來粵語,以前在夜場里的時候盡管也有很多講粵語的人,但是畢竟不大需要服務員去溝通。
她也不會英語,那些高大的或白或黑的各式各樣的外國人,有的用布包著全身,有的臉上打了釘掛了鏈,她只能區分英語和其它語言兩種,至于其它語言里面又有哪些,只能憑借長相去大致劃分。
因為語言不通,她接待起來很有困難,常常要用面部表情加肢體動作溝通。
她去買了一本簡單的英語溝通書籍,晚上頭下了班就順著書上一句句日常用語一邊看一邊學。
同房間的郝新新比她早來兩年來到這個店,基本的粵語和英語都會。
她們住在離商場不遠的華貿大廈的第22層,老板蔡愛婷租了兩個套房,兩隔壁,一間是生活加住宿,另一套做倉庫。
王慧安過去的幾個月都呆在夜場,白天睡覺,下午四點去夜場,凌晨出來,極少有真正接觸鵬城的機會。
所以直到現在才知道,這邊的節奏有多快,他們走路簡直是拿來跑的,不僅僅是商場內部的工作人員,就連那些背著包的旅游購物的人也不如老家那邊悠閑。
時間仿佛被加快了,走路、工作、吃飯、上廁所都講究效率。
因為郝新新會粵語和英語的日常銷售溝通,所以送貨取貨基本就放在了王慧安的身上。
有時候遇上電梯故障或是滿員,為趕時間,王慧安常常要爬到22樓取布料,然后扛著布料半跑半走著前往商場。
紗的會輕一些,最重的是那些棉質的,一圈二三十斤,上手的當下不重,但是從倉庫到商場一公里的路程,越扛越重。
扛個兩百米就休息幾十秒,這幾十秒的時間里就觀察路旁的那些店,有足浴、餐飲、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