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胡·布瑞克特陷入了某種糾結的狀態。 “這句話是對的,我這樣做透露了有關無上真理信徒的信息……” “這句話是錯的,我維護了教會的利益……” “對的……錯的……對……錯……” 蕾娜圖窮匕見:“由此看來,我們可以得出結論?!?br/> “使者向你發布的指令,在某些情況下是應該被違背的,這句話對嗎?”巖胡的神情陷入呆滯! 乘勝追擊,蕾娜繼續窮追猛打: “使者的指令不一定必須永遠遵守,這句話對嗎?” “使者的指令會出現自我沖突,這句話對嗎?” “當使者的指令自我沖突時,你就無需再遵守使者的指令,這句話對嗎?” “……” 一個接一個的問題。 巖胡的眼神越來越渙散。 他被蕾娜的問題給徹底繞進去了。 蕾娜預設了一個標準的行為和結果的主客觀陷阱。 從結果上來說。 為了避免背叛者泄露出更多的信息,所以巖胡指證“滅口”的行為是對的,是正確的,是維護了教會利益的。 閉口不指證,代表著巖胡主觀上的行為導致了教會的利益受損。